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李一:造不出的翰墨情怀

时间:2022/5/11 9:13:00  来源:中国美术报

2001年乔羽写给李一的回信

   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先生因所作流行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思念》《难忘今宵》等歌词而闻名于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艺术界,先生徳高望重,口碑出奇地好,渐渐地得了一个绰号,正如作家王蒙所言的,“人人称他乔老爷”。推究其源,当出于1959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根据川剧《乔老爷奇遇》改编的喜剧电影《乔老爷上轿》,其中的主角乔溪性情耿直,爱打抱不平,又机智幽默,深得观众喜爱。这些似乎都与先生的个性相近,他被冠以“乔老爷”之外号,也是自然而然、恰如其分的吧。

   先生是山东济宁人,因谊属同乡,1989年进京读书后,我就与他颇有交往。1993年,因策划筹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孔孟之乡青年书法作品展”,我与济宁的几位同道特地到方庄芳城园的文化部宿舍楼拜见先生并汇报筹备情况。先生是出了名的重乡情,见老家来人,高兴异常,开门热情接待,用非常标准的济宁话说他喜欢书法,爱临帖,又谈到童年在家乡读书写字的往事。其间还谈及济宁的汉碑,说济宁存放汉碑的铁塔寺就在他家老院附近,铁塔寺是他童年的乐园。由于谈得兴高采烈,先生顺势就痛快地答应了我们邀他出席书展开幕式的请求,还不忘谦虚地幽上一默,说是要前往学习。在先生的寓所里,大家感觉亲切温馨,也体会到家乡的味道。先生客厅和书房的墙上都挂有书画,写作的案头也陈列着笔墨纸砚,书香味溢满房间。一代词作家如此喜爱书法,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1年春,我的第一本书法集《李一楮墨编》出版,出版社给了几本样书,于是分寄亲朋好友。那时我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旧址北京前海西街17号的恭王府编辑《美术观察》杂志,因知先生喜爱书法,特将小集呈寄方庄芳城园,请他批评斧正。很快就收到了先生的回信:

   李一先生:

   承寄尊作,甚喜。我不会写字,但爱写字,一见好字,辄欣喜若狂,会晤有期,当可畅谈也。耑此

   编安

乔羽

三月二日

   收信时,第一眼就为信封上的墨迹所吸引。先生用工整秀雅的毛笔行楷书题写了收信者和自己的地址、姓名。新世纪以来,书法已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已拿不动毛笔了,而当时已74岁的先生仍用毛笔写信。拆开信封,翰墨之香扑面而来,信写在浅赭色宣纸特制的“乔羽信笺”之上,信笺底纹上的翠竹迎风招展,主人的墨迹与翠竹交相辉映,别有情趣。而嵌在信首的“大吉祥”红印与嵌在信尾的“乔”“羽”朱白两文姓名印左右呼应,更加璀璨夺目。手捧宣纸专用信笺,阅读带有香味的墨迹,欣赏朱红印痕,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可以说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享受的过程。

   先生谦虚地说自己不会写字,但从信中墨迹来看,他不仅会写,而且用笔熟练、结体老到、章法自然,通篇本分率真、天机自动,字里行间充满了雅趣。先生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就其水准而言,并不亚于某些书家。读先生的信,读出了老一辈的翰墨情怀,这在今天尤其显得可贵。

   这封信后被香港天一艺术设计出版公司出版用作《文质相辅:李一书法评论集》的插图,全书面世后,我曾收到一些读者来信,纷纷称赞先生的书法。近日有朋友持来一纸请我鉴定,仔细一看,竟是按书中照片假造的先生此信。赝品用的是某单位的稿纸,没有先生的名章和引首印,略一着眼,便见点画质量低下,结字呆板死性,章法支离破碎,比之原件差了万倍。先生是名人,以之为模仿对象造假原非意外事,只是造假者自认为世人很少见过先生的书法,漫不经意,连作为依据的原照片也未仔细临摹比对,实在可笑。然而,即使造假者一笔不苟地仿造了先生的字,先生的翰墨情怀他能懂得并且在字幅中照样造出吗?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