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归塑者本心 筑人文精神——中国美术馆熊秉明艺术回顾展侧记

时间:2022/5/3 9:02:2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冉丹

孺子牛(雕塑) 熊秉明中国美术馆藏

  一位好的艺术家一定是生活中的哲学家,创作无需拘泥于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辩证与抒情、逻辑与灵感之间寻求平衡的落脚点,在规则中随心所欲,施展自我而不逾矩。4月15日至5月11日,在熊秉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塑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以熊秉明先生的雕塑作品为主线,以其创作的哲思为内在逻辑,展出熊秉明雕塑、绘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作品150余件,通过塑“己”、塑“人”、塑“物”三个部分展现他的艺术人生与哲学思考。从艺之路并非坦途,要的是岁月的淘洗,要的是内心的坚守,正如熊秉明用质朴的热爱塑起的非凡匠心。

  “己”象征一种激励,它使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在创作中窥探自我。在“塑‘己’”这一篇章,观者可以真切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塑历程及其精神指向的整体责任和信念感召。1922年,熊秉明出生于南京,1944年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远赴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一年,后转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雕塑,从此开启了他的不凡之路。作为20世纪以哲学、文学、艺术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觉者,熊秉明坚定地承担着推动中西方艺术融合、探索中国人文精神的责任。

  “熊秉明——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半个世纪了,带着母文化的营养土,在西方,接受阳光、雨露而长成参天大树。他自认为是‘一个生命的试验’。”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曾这样评价。当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播撒到西方大地,扑面而来的必然是文化差异的隔阂和时代潮流的考验,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前卫艺术的一次又一次碰撞,既是熊秉明不断自我验证中的意识觉醒,也是新的对话语境产生的沃土。在接受、吸收、承载“新物种”的同时,一以贯之的是塑进他灵魂的中国美学、哲学思想,从作品中来看更是如此,写意胜于写实,体现精神和内涵是他亘古不变的追求。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其道也,是从东方渗入西方,又从西方再回到东方。”旅居法国50载,熊秉明深知他的精神归途,他的“道”通过书法参悟,在传道授业之余潜心研究,用著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梳理纷繁的古代书论,以技、艺、道的辩证关系将书史、书论、书评汇入文化的大格局之中,结合西方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剖析书法的造型与意象,探讨中国书法独特而深厚的审美价值。正如他自己所说:“西方艺术有雕刻、绘画,在中国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带生活气息;比起绘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

  “塑‘人’”篇章饱含基于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象,是熊秉明对生命意象的挚爱、对生命本体的畅想,每一件物化的外形背后都凝结着他无法言说的深情。据说创作《母亲像》花费16年之久,母亲单薄、瘦小,皱纹满布的脸上却难掩慈祥,目光温润,浅笑安然,塑出了岁月的无情亦有母爱的真切;另一件作品《行走的鲁迅》,横眉冷对,昂首阔步,跃然于眼前的是慷慨激昂的时代感,是鲁迅先生的性格,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气概。

  “塑‘物’”篇章,通过塑一“物”而化众类,看似平淡无奇之物,却在简练的形塑、线条、块面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哲思。恰如熊秉明对于牛的表达,“仁者看见它鞠躬尽瘁的奉献;勇者看见它倔强不屈的奋起;智者看见它低下前蹄,让牧童骑上,迈向待耕的大地,称它为‘孺子牛’。它是中华民族的牛;它是忍辱负重的牛;它是任重道远的牛。”这又何尝不是人的自我写照——粗拙沉重的躯体之下,勤恳执著的神情丝毫不减,默默耕耘,在蛰伏中孕育辉煌。再如出自他手中的《线条鹤》,简洁明快的几条铁线高度提炼骨态,寥寥几笔却轻盈超脱,试图用精神意识来复归物象的本真,这正是中西方两大思维体系作用下的“再创造”,更是对生命内蕴的探寻。

  此次展览是继2019年“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之后,中国美术馆通过“典藏活化”系列展再次回顾熊秉明先生的艺术。展览作品和文献来自熊秉明家属和杨振宁夫妇的捐赠。

  塑人,更是塑己。正如挚友杨振宁先生在《孺子牛》的题词中这样写道:“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