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西方艺术史:俄罗斯美术巡回展览画派发起人 油画家瓦西里别洛夫

时间:2020/3/25 12:19:05  来源:艺术宝库美术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

  18、19世纪俄罗斯美术

  19世纪下半叶俄国美术在革命民主主义者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强大的、进步的艺术潮流,如巡回展览画派的创立,以及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培养出一批出色的艺术人才,瓦西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别洛夫(佩罗夫/彼罗夫,1834—1882)就是杰出者之一。别洛夫是俄国风俗画家、历史和肖像画家,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锋,19世纪民主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巡回展览画派协会的发起人。在知识界,人们称他为"莫斯科的教皇",他成为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的教授和实际领导者。他的作品《送葬》、《三套车》等等都怀有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村中布道》 1861年

  别洛夫绘画题材广泛多样,反映了1816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社会面貌。他的观察力很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变化,具有辛辣的批判、讽刺才能。在别罗夫的早期作品中,他以辛辣的讽刺,揭露了社会上不道德的、假仁假义的行为现象。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成名作是《复活节的乡村祈祷游行》(1861),该画在1862年10月刚展出一天,即被官方禁展。彼罗夫一生很悲惨,在沙皇的迫害下,他饥寒交迫,死于肺病。

  《复活节乡村宗教游行》 1861年

  《在莫斯科附近的梅季希喝茶》乍一看普普通通的在树荫下乘凉喝茶的场景在佩罗夫笔下变成了反映尖锐社会问题的揭露性画作。转向观众的桌角和站立其上的茶炊将画幅平分成两个不大的正方形。同样在两个部分中陈列着画中主人公们的世界:一面是脑满肠肥的神甫,另一边是行乞的老人和小孩。老人胸口的克里姆亚战争英雄勋章加重了社会悲剧的感觉。同时牧歌式的风景背景和画的圆形构图都体现了必须恢复公平跟和谐社会的思想。

  《在莫斯科附近的梅季希喝茶》1862年

  《街头艺人》1863年

  十九世纪60-70年代是别洛夫创作的高峰时期,这时候他创作了很多反映社会尖锐矛盾和社会深层意义的作品,如《修道院的餐桌》、《溺水者》、《城边最后一个小酒馆》、《休息中的猎人》和一系列经典的肖像画。可以毫不怀疑地说,《送葬》在这些作品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他观察了解最底层农民的生活,深入研究他们的社会状态,这幅画的题材就是最现实生活的体现。

  《送葬/送别逝者》这幅画的主要成就是它那惊人的完整性和完美的平衡感。马爬犁缓慢地前行,吃力地爬向小山丘。画家把马画得非常精细,马的腿和头完整地给人传递一种力量,一种承载着托运爬犁的力量。身穿皮袄的女人后背弯曲前倾表明马在用力上行,背部不是由于疲劳平缓地弯曲,而是马爬犁的力量和情绪沮丧使人抬不起头。孩子们依偎在棺材的旁边,更加衬托出妈妈心中的巨大悲哀。狗在左边不咬也不叫,只是盯着远处依稀可见的村庄。天上高悬着浓重灰沉的乌云,远方却隐约释放出明亮略带金黄色的光线。马爬犁在浓重高悬的乌云和铺满白雪的道路中显得沉重而高大,它成为观众的中心视点,它被刻画得精细完整。

  但是只有中央的主要部分还不足以达到整体的视觉效果,所以集散的乌云使画面宽广起来。这种空旷的透视感觉和宽阔的景深效果,是别洛夫在十九世纪60年代最大的艺术成就,从《送葬》开始,到《溺水者》、《城边最后一个小酒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别洛夫也没有丢弃其他现实的绘画技巧,他几乎是很刻薄地描绘光线阴影。光线从左侧开始向上延伸,照射着棺材侧面的木板,也照射着孩子们的脸、母亲的手臂和肩。画面由黄褐色和灰色的色调组成,局部的花草活跃着画面。马棕红色的体毛和女人皮袄温柔橙红的色相与马的臀部对比强烈。画面也分出一些黑点色块:母亲头上带着的头巾,小男孩的皮帽,黑狗。

  《送葬》1865年

  《三套车/运水的童工》三套车俄语本意是三匹马拉的车,这里喻意三个孩子的悲惨生活境遇。画家以关切而爱护的细腻笔触,描绘了三个孩子在寒冬艰难运水的场景。画家强调刻画了孩子们的极端疲劳与困倦,从而激起了人们对于贫穷孩子的同情与爱怜。

  《三套车》1866年

  《家庭女教师初入商人之家》1866年

  《溺水者/溺水的女人》画家以精湛的绘画艺术,通过生活的一个细节展现了人性的悲剧。

  《溺水者》1867年

  《城卡外最后一个小酒馆》是俄罗斯美术的一大杰作。在寒冷冬夜的昏暗光线中,城卡上的双头鹰如同一种不详的象征呈现在柠檬色的天空中。小酒馆的窗口透出浑浊的光芒,在那儿进城的农民们将一天所得的微薄收入挥霍殆尽。一阵狂风下一个可怜的身影裹在头巾里,打着寒战蜷缩在雪橇上。这是一个女农在等待饮酒作乐的养家人。暗灰色和褐色的色调如同悲伤的和弦,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增强了忧愁与绝望的感觉,对于那些作为残酷不公社会牺牲品的人的深深怜悯的主题变得非常明显。

  《城边最后一个小酒馆》1868年

  《铁路旁的场景》1868年

  《睡觉的孩子》描绘了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子熟睡的场景。画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从画中真切地传递出来。两个孩子躺在铺着破草席的床上,晨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得本来就破烂的衣服更加褴褛。他们就像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的缩影,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俄国普通百姓的悲哀。

  《陀思妥耶夫斯基像》画出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苦闷的心情、神经质的手、凝聚的目光显得十分逼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