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一号先生张宗宪的收藏之道

时间:2019/12/1 12:04:05  来源:雅昌艺术网

左起连怀恩、张宗宪、滕海刚

  十一月,艺术品市场的拍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新进场的买家也许对张宗宪不是很熟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位先生先后把苏富比和佳士得引到香港。九十年代,内地艺术品拍卖行兴起之时,他就一直担当着拍卖职业启蒙和提携的角色。也因此,他被誉为拍场教父张宗宪。(详见《拍场教父张宗宪》)

  他与拍卖行的渊源,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1968年,经营古董生意的张宗宪在妹妹张永珍的陪同下去看了伦敦苏富比拍卖,那时他还不知道怎么办号牌,怎么举牌,什么是起拍价、底价、成交价,只站在后面看热闹。不久,他便掌握了拍卖行的交易规则,加上他多年的看货经验,很快便作为台港两地的古董行家,穿梭于世界各地的拍卖会。用他的话来说,他的“行情”是当时全世界最灵通、最标准的,“这个杯子上一次卖多少钱,这一次卖多少钱,现在值多少钱,我都一清二楚,根本不用去查资料。”

  25岁的张宗宪早已到香港打拼天下

  他在拍场的气势非常强劲,每场拍卖都坐最前面,几乎不理别人,包括当时很牛气的日本行家。只要他遇到想要的藏品,便把手里的笔举得很高,一副凶猛的样子。偶尔拍到最后两方撕咬不下时,他会转过头来看一眼对手。如果拍到了,他会大声响亮地报出自己的英文名字“Robert!”一整场下来,有时几十样贵的东西都是这个“罗伯特”拍的,他的高调举动和买货数量,让拍场里的众人印象深刻。

  从伦敦、纽约的古董商手里以及拍卖会上,张宗宪收了不少回流的好东西。1985年之后,张宗宪的官窑收藏和买卖达到了个人古董生涯的鼎盛时期,几乎整个官窑市场都掌握在他的手里,Robert Chang这个名字开始在国际古董拍卖圈子叫响了。

  1971年,苏富比拍卖的总裁朱利安·汤普森在熟人帮助下找到张宗宪,开门见山就说,苏富比想在香港开拍卖行,想请他帮忙。两年后,苏富比在香港的第一场瓷器拍卖在文华酒店举槌,100多件拍品中,50多件是张宗宪的官窑瓷器。

  朱汤生(朱利安·汤普森)主持的香港苏富比首场拍卖会

  十几年后,佳士得在香港成立,张宗宪也在中间起关键作用,他对佳士得说,“不用担心货源和客源的问题,货我来给你,买的人呢也是我来介绍。”1986年,佳士得正式在香港举行首场拍卖。之后,香港佳士得陆续换了两三任负责人,但每一任都与张先生关系非常好。有时佳士得找不到有份量的拍品作图录封面,张宗宪就会很仗义地拿出一、两件救急,但有个原则性要求,封面拍品必须卖掉。也因为这个原则,逼着负责人林华田四处联系找买家,反而拓展了人脉资源。

  詹姆斯·史彬士为佳士得进入香港组织者和策划者

  苏富比、佳士得引入的英式拍卖把高端文物拍得有声有色,十几件拍品的成交价就相当内地卖上百件的收入,上海朵云轩一行人亲历现场后决定要把拍卖模式引入内地,可怎么开始呢?拍场上罗伯特张无疑吸引了他们的目光。1993年上海朵云轩的首拍,“1号先生”张宗宪开始在内地拍场暂露头角,这一场总成交价829.73万元,他买到手的大概有250多万,占了三成。

  张宗宪在上海朵云轩首拍中(左边为米景扬,右边为陈逸飞)

  同年,中国嘉德成立。与朵云轩有文物商店的货源保底不同,嘉德是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新企业体制,拍品完全靠征集,客户在哪,买家在哪,完全一无所知。有着惊人购买力和家底丰厚的张宗宪除了义务给嘉德做顾问,给从业者培训,引荐他们到苏富比、佳士得学习外,他真金白银和客户资源上的支持对初创期的嘉德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帮助。1994年,嘉德首拍在长城饭店开槌,“罗伯特·张”照例拿了1号牌,实力占据嘉德No.1的位置。

  中国嘉德首拍张宗宪举起1号牌

  张宗宪起身竞拍的瞬间(中国嘉德首拍)

  紧接着,在北京瀚海的首场拍卖张宗宪又是一举惊人。他早早地到了现场,往前排一坐,把拍卖行留给他的一号牌放一边,手里拿着一只卡地亚金笔从头举到尾。整场拍卖会成交3300多万,他独自拿下1600万元拍品。

  北京翰海拍卖中坐在第一排一个的张宗宪

  1995年四川汉雅首拍,张宗宪同样坐第1排,拿1号牌拍下1号拍品。内地诸多拍卖也都知道了“罗伯特·张”,给他一个雅号1号先生。

  过去二十多年中,张宗宪几乎担任过所有大拍卖公司的顾问,手把手指导他们拍品的征集、鉴定、入库、编辑图录,甚至接洽大客户、预展布展、拍卖现场把控等琐碎工作。直到现在,很多拍卖行都为他保留1号牌,这便是他的江湖地位。

  张宗宪从事收藏已超过半个世纪,可以说,他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路发展,也感受到艺术市场的今昔巨变。他的每一步,是机遇,也是选择,他对趋势的精准判断,有卓越而独到的敏感。业内人感慨,论财力,张宗宪不算最有钱的;论专业,张宗宪基本靠自学,但论成就,他实在是收藏界的传奇。如问他怎么收藏?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

  如何看得懂? 主要是靠眼力,第一看真假、第二看好坏,第三看完整。除了祖父是竹雕艺术家、父亲是古董商的这种遗传的因素外,他自己也非常用功,跑博物馆尤其深入,而且每在拍场买一件东西,一本书要翻几百次。除了要看还要多听、多问。多听是广泛收集信息,多问,是多方求证。熟悉张宗宪的朋友都知道他很爱请人吃饭,吃饭就要聊天,聊着聊着,事情就明朗了。他还好问,在拍卖行里遇到感兴趣的东西他都要问,偶尔他把问题抛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还可能回答不了,还要回去查资料才敢答,这是他锻炼眼力和搜集信息与众不同的方式。

  张宗宪在大英博物馆欣赏大维德基金会藏品

  看懂了,还要买得到。行内人有眼光的不少,但有下手魄力的不多。张宗宪喜欢在拍卖行交易,“现在不像我那个时候做这个的人很少,现在几万、几十万人都靠这个吃饭,基本没有漏可以捡。但现在有一个好处,不用像我以前那样满世界跑才找得到货,拍卖行把世界各地的好东西集中起来让你挑,但在拍卖场永远是价高者得。要买就买好的,精的,贵一点也没关系。”张宗宪奉行的一个理念,不贵就永远买不到好货,看好的东西要有魄力拿下。张宗宪的魄力体现在拍卖场上,也远比胆量复杂得多,包含着胆识、果断,还有杀伐之气。张宗宪在拍场上拿下的官窑瓷器通常都是图录的封面作品,他也从不盲目斗“狠”,虽然看起来他爱出风头,实则心里算的账明明白白,什么时机要,什么时机不要;何时加价,何时停下;是从头跟着加,还是等人家叫不动了再跟上,这些细节都装在他心里,准备充分了,第二天他想买的10件东西里有9件都能到手。

  张宗宪与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等拍卖行的朋友们在一起

  好货到手后,还要捂得住、藏得住。这一点张宗宪更能体会,不像以商养藏的藏家,张宗宪以藏养藏,多年的苦心经营,要靠买卖刨掉成本,多年才能买一件新的。“捂得住”对他来说其实比一般人要难得多。张宗宪曾收藏了一件南宋官窑菱花口小瓶,后来他在香港遭遇首饰店被打劫的厄运,损失惨重,不得不卖掉这件南宋官窑,还有一件哥窑葵花菱口洗,也因故让给了日本的茧山龙泉堂,如今在出版物里还能看到这两件藏品。除了不得已转手,“捂得住”还意味着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要等得起。“好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天就卖,买了想立即涨价是不行的。”张宗宪相信,只有藏上若干年,等到大家几乎都忘了的时候,再拿出来,价钱才会更高。

  张宗宪在永元行坚道仓库 1960 年

  除了捂得住,还得卖得掉。在交易方式上,张宗宪选择很简单,就是委托拍卖行。通常情况下,做买卖总要经历一番讨价还价,往往越砍越低,最后交易的结果是不但卖家赚不到钱,买家还觉得自己也买贵了,而且买家总觉得自己是卖家的衣食父母,得被伺候着。张宗宪说,到拍卖行就不同了,卖家把货放出来,谁要谁加价,不管多少钱卖掉,双方可能都不认识,卖家不用道谢,拿东西回家就是了。今天卖不出去也没关系,只要东西好,下回还有机会。

  在如今的拍场上,张宗宪已不太常出现,除非遇到他特别喜欢的东西,才能一睹他的风采。虽然他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仍然流传着他的故事,可他的传奇故事大概讲个三天三夜也只是冰山一角!他七十年的收藏经验在今天看来是无价之宝,在火热的拍卖季,聊聊其异彩纷呈的传奇故事中一小页——收藏之道,仅此而已!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