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沈嘉禄:国民冷饮酸梅汤

时间:2019/8/13 15:32:27  来源:乐艺会

国民冷饮酸梅汤

作者:沈嘉禄

  入夏后,消暑解渴成了话题。提起饮料,如今是碳酸饮料的天下,大热天你走在路上看看,小青年边走边喝的不是可乐就是美年达,饭馆里,桌上最抢眼的饮料也是这个。真把我气的!难道咱泱泱大国就没有自个儿的饮料了吗?

  中国是饮食大国,怎会没饮料呢?早在周朝,古人就发明了冰窖,冬天把冰块存在地窖里,到夏天拿出来饮料享用。到了讲究生活品质的宋代,花头就更透了,《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17种“凉水”,甘豆汤、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五苓大顺散、紫苏饮、香薷饮等,纯天然啊,还用了上好的药材。

  到了明代,又整出了青脆梅汤、黄梅汤、凤池汤、橘汤、茴香汤、梅苏汤、天香汤、暗香汤、杏酪汤、绿云汤、绿豆汤、橄榄汤、茉莉汤、豆寇汤、干荔枝汤、柏叶汤、桂花汤等三十余种。但不管宋代还是明代,青梅作为冷品的常用原材,已被高度认可。经过一代代市场淘洗,酸梅汤就慢慢沉淀下来了。《燕京岁时记》里说: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

  信远斋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前身是蜜果店,农历芒种起到处暑卖酸梅汤,入秋加工各种蜜饯。在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中名气很大。

  酸梅汤,一提起此物,老上海就会说:噢,北京有信远斋,上海有郑福斋。

  不错,上海的酸梅汤是从北京引进的。

  民国那会儿,徐凌霄在他的《旧都百话》中对北京的酸梅汤有过描写:“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为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有的黄底黑字,甚为工致,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热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品品骨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的梅汤为解渴之需。”

  梁实秋在客居台北几十年后还对信远斋的酸梅汤念念念不忘,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小门面,临街的旧式玻璃门窗,拂拭得一尘不染,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铺内清洁简单,道地北平式的装修。……(信远斋)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

制作酸梅汤的材料。

  上海地处江南,天气更加濡热,更有理由喝酸梅汤了。那么北京的酸梅汤是如何南下沪滨的呢?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派猴王郑法祥搭班子在大世界演戏,大热天没有酸梅汤解暑,不堪忍受,于是拉了三个合伙人在上海大世界东首开了一家郑福斋。老报人陈诏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想当年,大世界旁边的郑福斋,以专售酸梅汤闻名。每当夏令,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花上一角钱喝一大杯酸梅汤,又甜又酸,带着一股桂花的清香,真沁人心脾,可令人精神为之一爽。如果再买几块豌豆黄之类的北京糕点,边喝边吃,简直美极了。”

  我在小时候也喝过郑福斋的酸梅汤,味道确实不错。骄阳似火,行道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着,我和几个哥哥躲在树阴下喝。钱少,凑齐一只角子买一杯,几张嘴轮着啜,那个寒酸劲,如今想想比酸梅汤更酸,但也俨然成了一份可贵的记忆。

  一到冬天,酸梅汤就没了,郑福斋只卖糕点和糖果。有一种福建礼饼,百果馅,压模而成,形如月饼,但大的如锅盖,小的如烧饼,一只只叠起来,用彩丝带扎成圆锥形,是福建人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我吃过,味道甜而不腻,身子还算酥软。不过郑福斋的北京糕点不行,就拿月饼来说吧,干硬干硬的,扔地上也不会碎,跟杏花楼不是一个级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酸梅汤在市场上基本绝迹,洋饮料大打出手,争霸天下。

  前些天约了三五知已到静安寺附近一处饭店吃饭,看到邻桌每人前面放了一杯深红色的饮料,而且是杯身带棱的那种老式玻璃杯。一问服务小姐,才知是酸梅汤。我要了一杯,一咂嘴,那种熟悉的冰凉的酸甜感一下子滑入咽喉,直沁肺腑,浑身舒坦。于是大家伙每人都要了一杯来喝,也像我一样尖叫起来。

  据店里的老师傅说,酸梅汤的独门秘技得益于他家老板祖上传下来的秘方,绝对是“古法泡制”。他们从定点的供货商那里收购来上等青梅,在毒日头下暴晒数天,直至皮皱收汁,然后由加冰糖和桂花和山楂干、陈皮等辅料熬制乌梅汁。熬好的乌梅汁沉郁墨黑,放在缸里散发着清香,每天根据天气状况兑成一定量的酸梅汤,冰镇后出售。有些老顾客就为喝这一口来这里吃饭,有些小青年肚量大,可以豪情满怀地一口气喝四五杯。

煮制酸梅汤的过程。

  一杯饮料带动佳肴美点齐头并进,在上海也是少见的。再说,在洋饮料一统天下的餐饮场所,大隐于市的酸梅汤为中国人保留了一份难得的记忆,也为中国的饮料保存了一份可以品尝的档案。

  沈嘉禄,《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1990年《萌芽》文学奖,1994年《广州文艺》奖,1996年《山花》奖,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学》文学奖。2004年出版《时尚老家具》和《寻找老家具》,展现经典老家具的不朽魅力,引领读者在古典与时尚之间穿梭往返,开启了西洋老家具的文化鉴赏之窗,成为那个时代喜欢西洋老家具人们的必读之书。他也爱好收藏,玩陶瓷与家具,但他更愿意被人当做一位美食家,以一名上海老饕自居。

沈嘉禄绘画作品

沈嘉禄绘画作品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图文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老有上海味道公微号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