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牺首铜鼎

时间:2017/11/20 12:30:30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刘春

  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寿县的“三足两耳”青铜圆鼎—楚大鼎,在2014年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而为世人所知。其实,从六安发掘的众多青铜鼎中,既有楚大鼎这种体型硕大、雄浑厚重的国之重器,也有体型娇小、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青铜小鼎。现藏于皖西博物馆的一件牺首铜鼎,就因为其精美奇特的造型而颇具历史文化价值。

  牺首铜鼎(又称兽首鼎)出土于六安舒城县河口春秋墓中,口径19.8厘米,腹径20.2厘米,通高23.6厘米,通宽27厘米。出土时缺盖。敛扣,方唇,平折沿,深腹,腹壁自上而下渐侈,三蹄足。器作牺形,器身即牺身,腹一侧有牺首,两眼突出圆瞪,犬齿突出口外,头上竖立一对犄角,角下部与双目外围延形成一体,上饰重环纹。在牺首的对侧有扉棱状牺尾,上饰方块纹。首尾之间附长方形双耳,上饰圆点纹。腹下部素面,上部饰一周窃曲纹。

  作为礼器使用时,鼎的体内一般是放置牛羊等动物祭品,用于祭祀神灵或者祖先,这些祭品被称为“牺牲”,牺牲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 ”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 ”《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 ”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 ”祭品的颜色比较纯净的称为“牺”,身体比较完整的称为“牲”。

  可能是因为放置牺牲祭祀神灵祖先的缘故,铜鼎承载着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神灵祖先的对话,由此引发古人对生活的提炼,对神灵祖先的崇拜和敬畏。牺牲、铜鼎、神灵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思想贯穿的桥梁,这些缓慢形成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日积月累,最终都集中体现在器物之上。牺首铜鼎从造型上看既是一件铜鼎,也是古人把现实生活中的祭品神化成为心目中的一种神兽。这件铜鼎刻画细微,生动逼真,鼎的整体就是神兽的全部。首部,有着类似麋鹿一样的犄角,野猪的獠牙,公牛的眼睛,且把几种动物的特征糅到一起,形成这样的牺首;腹部就是神兽圆鼓鼓的身体,可以放比较多的祭品;双耳本是提手,在这里仿佛成了异化的翅膀,很有动感;尾部变化成龙,仅作为装饰存在,让一只神兽趋于完整的构思;三只铜足像牛羊等动物的蹄子,这是神兽的标志,也是铜鼎的制作需要。

  这件铜鼎反映出当时六安地区的青铜造型艺术,已从庄严肃穆的楚大鼎开始向世俗审美的牺首铜鼎转变,反映了产生于这一地区独特的青铜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进步和古人思想不断成长的过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