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主题:自逻辑---------张木作品展
开幕式:2016.8.13 (星期六)15:00
展期:2016.8.13—2016.9.7
主办:共同艺术中心
协办:流动艺术
展地: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甲8号醉库文创园A2(共同艺术中心)
张木 :1982年12月生于四川绵阳
2007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2010年生活工作于宋庄
主要参加展览:
个展 2014 移动的理想 张木个展 卓越艺术空间 北京
群展
2008 青涩创想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08 北村开放展 成都
2009 上海春季沙龙 上海
2009 艺术北京博览会 农业展览馆 北京
2009 关注的力量 今日美术馆 北京 广州
2010 人缘天趣 西门子艺术空间 北京
2010 不同的角度 苏蒙画廊 北京
2011 旋转木马 时代美术馆 北京
2011 春寒 龙德轩艺术中心 北京
2011 80后档案 宋庄美术馆 北京
2011 新星星艺术节 多伦美术馆 上海
2012 库奇布当代艺术展 鄂尔多斯
2013 异语同境 绥风艺术馆 北京
2013 忽略的标题 力波村画廊 北京
2013 景观.观景 食天下美术馆 北京
2013 讲故事请小声点 香港当代美术馆 北京
2014 我的精神家园 重庆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 重庆
2014 中间状态 怡盛空间 北京
2014 多向度 万荷美术馆 北京
2015 空间之间 怡盛空间 上舍空间 北京
2015 洋红画廊 北京
2015 艺术的力量 三玄文化中心 广州
2015 小宋庄--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 北京当代艺术文献馆 北京
2015 架上------798艺术节青年推荐展 798玫瑰之名艺术中心 北京
2016 关于绘画——你不在故事之中 香港当代美术馆 广州
2016 异景 国家会展中心 上海
图像内容不重要,生成图像的绘画语言就可以构成内容。绘画史亦可以说是语言史,绘画语言本身亦涵盖着图像的部分意义,语言也可以成为对象。图像作为支点,分析,并置,重组绘画语言既是梳理,也可能构成对绘画本体的讨论,这个由语言到图像的生成过程,就构成了语言化重组。
——张木自述
伴游 150x200 布面油彩 2014
拉链瀑布 155x165cm 布面油画 2015
雪 150x170cm 布面油画 2015
月夜 150x200 布面油彩 2015
褶皱山 200x450cm 布面油画 2016
解析与重组的“自逻辑”
——论张木绘画中图像的观念化方式
文/王萌
解析与重组成为张木绘画中值得关注的介入方式。今日绘画在艺术史的新惯例中正在派生自身的绘画议题和新的实验增长点,这使得绘画在当代艺术的秩序中释放艺术家个体的独立语境成为可能。无论是媒介与方法还是观念和语言,在绘画和图像的关系互动中延伸出了图像之后如何重返和回归绘画自身问题的多维线索。可以说,维度的多重性构成了此时“新绘画”的实验逻辑,如何以个体的方式探索新的方法去实验绘画的当代可能成为艺术家在今天的新起点。张木所提供的绘画方式就是在这个逻辑下产生的,他以“观念”作为一种趣味和动力机制将图像的解析和语言的重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自逻辑”,一种图像浪潮之后来自绘画的合理“反应”。
所谓张木绘画的“自逻辑”有两个层面的支撑,第一层是作为绘画的图像内容层面,艺术家以什么作为绘画能够进行下去的开始去打开一个问题的情境;第二层是当一个情境被打开之后是什么支撑起了这个情境的问题结构。作为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21世纪前10年“绘画的图像化”进程的年轻艺术家,张木熟悉了图像对绘画的参与,这也决定了他的绘画要以此为开始。如同张木自言,从图像内容来说,他基本是在勾画自己渴望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社会空间,这个空间亦真亦假,大致属于精神世界的半想象范围,他的绘画题材基本是以可游的“风景空间”和可居的“社会空间”为主,形成一种内容的载体去开始他的绘画之旅,这也构成了他绘画中视觉图像的“景观性”特点。如果说之前一波的“绘画图像化”其视觉结构基本是遵循和保持在一种“符号”调节下的“再现性绘画视觉逻辑”的“波普”或“调侃现实主义”的原则内,近期新一代更为年轻的绘画则比前一代艺术家在这个问题上更“放得开”,他们开始冲破图像的“原则”进行更大面积上的“观念化”重构。在他们的个体逻辑中,图像是基础和手段但不再是目标和结果,从图像出发进行个体化的更为大胆的尝试,突破“原图像”的视觉结构进行“再结构”成为新一代绘画在“观念化图像”的绘画新秩序下的一种视觉游戏。这也是张木寻找到第二层的绘画问题新情境后所作出的“解析与重组”的绘画方式。由此使得他找到了支撑他的绘画“自逻辑”内层的那部分“观念化”的新机制。
当绘画风景中的“前中后景”或“物象秩序”被与景物毫不相干的“抽象元素”所侵入并“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波样式”被“挪用”到与“抽象的形式”形成某种“跨语境”的接壤时;当代表绘画基本美学基础的“笔触”和当代新惯例下的“媒介肌理”与平面性“视觉构成”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产生新意义的时候;当各种抽象形式、图像元素、笔触肌理等等所有这一切原本不属于“同一个逻辑”下的绘画元素与物象符号形成新的褶皱关系的时候,一种绘画间架结构层面的“原有秩序”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跨秩序”语境下图像和绘画的新关系,这背后是“观念机制”在发挥作用,也是艺术史在这个时代所产生的“观念语法”和“图像逻辑”的进一步延伸,它使得视觉的体验在熟悉感和陌生化的往来中产生了一个思想游动的新界域,这是一种虚拟和真实相互在寻找和辨析界限的“观念空间”。“观念”替代了古典绘画中“再现的逻辑”和“写实的原理”成为建构绘画秩序的内在动力,图像及其视觉技术的发达使得绘画更为便捷地进入到获寻阅读方式的新经验的合法化之中,只要环顾四周即可发现虚拟视觉时代的阅读经验已经成为“后工业”社会中人类视觉经验体系中与“第一自然”并存的新的“视觉经验”。
张木绘画中所创造的视觉风景有抽象形式、笔触肌理对河流、天空、高速公路、山川倒影、树石山体的替代和排列,自然的秩序和图像的逻辑被“观念化重演”了,有意思的是在许多作品中这种新结构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可读性,这其中有再现和透视的基本框架,也有反再现(解构)和去透视(平面)的“视觉改写”。当《语言即内容》这件作品出现在观者眼前的时候,如同一种陈列,创作者所使用的那些并置、摆开与视觉解析的具体道具和元素被一一呈现了出来。张木的“解析与重组”的谜团密码被艺术家自己透露了出来并生成了新的作品排演。由此那些具体的“观念对语言的重组”、“观念对图像的解析”方式,那些构成艺术家创作的方法论和个体方式的基本逻辑得以公开,这反而对于艺术家个人和观者都形成了一种交流的默契,产生了一种共鸣和交互。
在这批作品中,物象的“跨秩序改写”成为一种创作方法论的显著特征,张木将这一切称之为“语言化重组”,他认为生成图像的绘画语言可以直接构成绘画的内容,也就是支撑绘画的第二层情境压过了开启绘画的第一层内容的开始,这种现象成为了张木近期工作的重点和侧重。这也不难理解张木所说的“绘画语言本身亦涵盖着图像的部分意义,假如这个讨论成立,由语言生成图像或许可以成为视觉阅读的一种方式”。由此,张木绘画实验的“自逻辑”得以被理解,他的创作进入了一种绘画自身在以图像为起点的“观念机制”下的新秩序,涉及语言、观念和图像在绘画范畴中的一种“再关系”。这提供了理解当前绘画绕不开的视觉课题。
王萌(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2016年8月于北京
王萌,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现任职于中国美术馆,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年度北京优秀展览。
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出版三部式实验报告著作《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种表达》(副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与人联合主编)、《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主编)。
在中国美术馆参与完成超过百个展览,多次参加当代艺术研讨会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曾策划的展览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试验展\798站)”(北京798青研会艺术空间,指导策划)、“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领升艺术机构,与彭锋等联合策展)、“‘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北京名泰空间)、“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等。
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此外,参与策划了“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馆重要展览。参与两届中国美术馆全球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和“图与词——玛格丽特以来”、“生活状态——全球环境中的波兰当代艺术展”等若干重要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大型展览及侯一民、黎雄才、陈大羽、刘国松、郎静山、陈平、何多苓等重要艺术家个展。
画廊简介
共同艺术中心是由彭锋担任学术主持,1989众筹咖啡馆法律顾问及参与者共同设计的当代画廊。“纸是”装置作品展是共同艺术中心的开馆展览。 把纸为媒介、媒材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经营方向,是因为这类艺术品在中国美术体系下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用纸和民间艺术做媒介的优秀艺术家让纸艺术可以作为工具抵抗它的命运,让它摆脱功能的遮蔽而显现自身价值。
在此之前,共同艺术中心旗下的流动艺术项目已于2011年开始致力于策划学术展览和学术书刊的出版,以及国际文化艺术的学术交流,联合举办中韩艺术家作品联展并应邀参加韩国区部分的评审工作,举办多次欧洲艺术观展活动。流动艺术由范迪安先生学术主持,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担任主编,迄今为止出版学术书籍18本,大小型学术展览30余场。
在中国当代艺术逐步回归理性的时代,单纯的画廊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于艺术品的单纯购买状态,更多的收藏家愿意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考量和琢磨当代艺术,他们愿意更多地实质性地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中来。共同艺术中心的众筹模式就为这样的高端人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土壤,收藏家们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存贮一部分心仪的作品,又可以参与到艺术家的成长和艺术中心的成长中去。藏家服务中心专业的讲座和沙龙活动为各类型的收藏家量身定制,全心全意地为收藏家服务,了解收藏者心里最终极的需求是共同艺术中心的初衷,也是终极目标。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价格理性回落对于之前“是作品就能卖”的时代有非常大的心理落差,优秀的艺术家善于处理这种回落的状况,反而更心无杂念地去搞创作,并且在价格上不再斤斤计较,回归到本来应有的价值中去,艺术家的生存现状也是共同艺术中心选择在这个时期运作众筹项目的一大原因。
面积:450平米
地址:朝阳区草场地醉库国际文化创意园a2
电话:010-64338780
公司邮箱:commonart_vip@163.com
联系人:鲍禹 联系电话:13810666881
网址:http://www.commonart.net
交通:乘402 418 909 973 851路等公交车在草场地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