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3年11月23日——12月10日
展览地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1楼)
引子与回旋曲——伊夫.克莱因的《人体测量》和我的《男人印迹》
1985年,我偶然在朋友家中看到伊夫.克莱因的《人体测量》的图片,受到很大刺激,激发我创作的欲望。这一年夏天深夜,我在学校工作室一个人偷偷地用墨和宣纸拓印我自己,每次激动不已,流下难以抑制的泪水……我取题为《男人印迹》。
伊夫.克莱因是20世纪中叶法国“新现实主义”的领袖,他短暂的34年的生涯,共创作了1107件作品,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四位艺术家之一,与马瑟. 迪让、安迪. 沃霍、约瑟夫.博伊斯齐名,他的作品在20世纪后半叶“掀起一股风暴”,影响了全世界。
我认为构成伊夫.克莱因的艺术思想有四个部分:1,法国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2,“玫瑰十字社”的宗教、哲学思想。3,日本与东方“神秘主义”。4,“‘达达’主义”和马瑟.迪让。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法国“印象派”掀起了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当时的法国成为欧洲各国艺术家的聚集地,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家云集于巴黎和法国各地,这给伊夫.克莱因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在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创始人。)、斯特拉文斯基(俄裔美国现代音乐作曲家)、勋伯格(现代音乐之父。)、布列茨(序列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等等现代音乐的影响下,他创作的《单声交响曲》轰动一时。以后,《单声交响曲》和他的单色画(“国际克莱因蓝”)以及《人体测量》行为艺术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他影响世界最有力的作品之一。
他19岁加入欧洲已有五百年历史的“玫瑰十字社”。“玫瑰十字社”倡导人类轻物质重精神、轻肉体重心灵的理念;追求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统一、强调精神主宰宇宙等观念。他的虔诚与笃信,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1960年,在巴黎郊外让蒂尔—贝尔纳街3号二楼,他为“第二届实验艺术节”做的作品《坠入空无》:他从二楼飞跃跳下,跳下时呈飞翔状,从而体验“精神高于物质”、“心灵高于肉体”;体验“崇尚空无”、膜拜“非物质”的境地……《坠入空无》第二天刊登在巴黎的报上,让人目瞪口呆,纷纷议论这件艺术作品。
他18岁时到日本学习柔道一年半时间(获得“黑带四段”称号),日本柔道的“道”之内在精神的修炼,和中国《易经》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以柔克刚”等道家的“东方神秘主义”的境界(日本的柔道从禅宗宗教发展而来,中国的汉学佛教、禅宗在1197年传入日本),与西方“玫瑰十字社”的宗教理念与脉络相符相近,这加深了他运用宗教与哲学思想,进行艺术创作的信念。
20世纪初,欧洲的“达达”主义艺术运动和马瑟.迪让的非理性与反艺术的观念,促使“新现实主义”的诞生。1959年,伊夫.克莱因创作了《非物质的绘画感受区》的观念艺术作品,轰动整个巴黎和欧洲。在巴黎的塞纳河边,他将一张收据—《非物质的绘画感受区》,交给购买者—帕拉佐利画商,而帕拉佐利将购买的金钱—一盒金箔,洒向塞纳河,河面上漂浮着闪闪发亮的金箔,金箔随着河水漫漫地消逝……伊夫.克莱因由此告诫人们:有形的作品来源于无形的观念,而无形的观念即是作品本身;他的“非物质”的反物质观念、重精神心灵、追求“空无”、“虚空”的非理性的艺术行为,使他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
伊夫.克莱因的《人体测量》是我的《男人印迹》的诱因,我的直接动因是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为我父亲平反,我家被错置了33年的命运颠倒了过来,从1950年开始,我母亲一个人带着四个幼小的孩子在“社会最低层”,过了33年的“下等人”、“政治贱民”的生活结束了;我突然地没有了“包袱”、“压力”、“专政”、“斗争”,我失去了“平衡”、“重心”、“支撑” ……父亲平反后很长的日子里,我恍恍惚惚,魂不附体、失魂落魄……我在苦苦地寻找平衡,寻找苦难的原因、寻找真正的自我……我内心需要宣泄的欲望,终于在《男人印迹》中得到了平衡、得到安抚……
我认为我的《男人印迹》和伊夫.克莱因的《人体测量》最大的不同,并不是男女之分,也不是油画和宣纸的区别,而是我有一笔33年的苦难的“财富” ……
1983年,法国政府依据伊夫.克莱因的遗稿《方尖塔》,建成一座“国际克莱因蓝”的《方尖塔》。夜晚《方尖塔》在灯光的照射下,《方尖塔》的蓝色的光尤为令人注视。在蓝色的光芒中,我看到伊夫.克莱因在神秘地微笑……
这一切犹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引子与回旋曲》,我多年来的艺术实践、读书学习、音乐灵感(我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等积累,促使我循着伊夫.克莱因的“引子”践行,而这个“回旋曲”——《男人印迹》,断断续续做到1999年,将近百来幅作品。
美国华盛顿赫什霍恩(Hirshhorn)博物馆,在2010年5月举办伊夫•克莱因的大型回顾展,又一次掀起艺术界的“伊夫•克莱因热”。我的“回旋曲”——《男人印迹》系列,将在明年“M50—99艺术中心”做一次展览,作为一次汇报、小结,也是《引子与回旋曲》的终曲……
周嘉政20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