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美术馆的装修改造谈起

时间:2003-4-4文章作者:陈履生


上图:巴黎卢佛宫外景;下图:荷兰皇家美术馆外景

  提到20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在一代人的心中还是引以为自豪的。尽管时间过去了近50年,今天的社会现实与50年代相比也是面目全非,而现在能够看到的50年代的建筑更是屈指可数,但是,50年代的十大建筑在今天仍然令人心存感念和尊敬。它们所表现出的民族风格,它们所凝聚的时代激情,都成为一个时代的骄傲。

  在流行时尚不断翻新的年代里,十大建筑提示我们反省时代文化建设的话题。在文化和生活的领域,流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社会的活力和文化的涌动,也反映出经济社会的一些特点,但是,流行和恒久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一个时代没有流行的东西几乎是不大可能,而一个时代缺少能够存之久远的东西也是一个问题。就规模和体量感来说,今天的建筑或工程,有许多是远远超于十大建筑的,可是,这些大建筑和大工程并没有能够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丰碑,并没有成为人们的共识,其根本就是缺少十大建筑所具有的自身的精神内涵。这是当代建筑要引以为鉴的。

  十大建筑的数量已经不足了。限于时代的状况和经济的水平,十大建筑的实施和功用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要求,如果是一般的建筑,按照当下的做法,早就是一个“拆”字了事。然而,人们对待十大建筑却赋之以一种特殊的情感,因此,对待他们都比较审慎。无疑,这种情感的方式,掺和着其他方面的色彩,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很难在普遍性的意义上成为我们对待过去和历史的参照。现在在我们的许多城市,基本上看不到一些像样的50年代至70年代的建筑。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因为缺少一些具有一定体量感和特色的50年代至70年代的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早就无影无踪。显然,对待历史遗存以情感的方式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经常听到几年一大变的赞叹,也经常看到关于一个城市“新”的自得,而许多悠久的历史并不能在随意中发现。当我们徜徉在一个全新的城市中,对于它的悠久的历史却要在博物馆中见证,那么,我们的时代文化建设是不是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

  应该以文化的方式,对待过去的文化遗存;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把握当代的文化建设。如此看来,中国美术馆的装修改造是成功。它既保留了外观风格,又提高了使用标准、完善了功能建设。但是,以中国美术馆所具有的国家美术馆的性质来论,它在50年代建筑理念的基础上所呈现的规模是难以进入世界美术馆、博物馆的一流层面上的。在大规模扩建艺术博物馆的国际潮流中,仅美国就有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0亿美元的扩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6亿5千万美元的重建;而休斯顿美术博物馆扩建的一幢建筑面积为1万7千多平米的大楼,就耗资8亿3千万美元,整个扩建工程则投资多达几十亿美元;洛杉机国家艺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投资也多达1亿5千万美元到2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美术馆的一期装修改造工程,尽管杨力舟馆长和主管部门使出了浑身解数,拿到这个国际潮流中来看还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美术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美术馆的二期工程就是具有国家形象的工程,但愿能够早日上马。

  显然,美术馆、博物馆的大规模建设和扩建热潮,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向,这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以曾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为例,在美国纽约有45万观众观看了展览,而在人口只有36万人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城,参观展览的观众多达54万人次,其中有从欧洲各国和西班牙各地赶来的观众超过30万。整个展览的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而且还带动了与展览相关产品的出售。美术馆、博物馆的建筑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美术馆、博物馆的状况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像中国美术馆这样的国家馆的建设,是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也应该把它作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否则,在一流的场馆中观众寥寥也是个问题。


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在元宵联谊会上通报中国美术馆装修工程进度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