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反映发展的水平

时间:2002-6-9文章作者:cnartw.com


上图“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合影;下图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中)出席了座谈会的开幕式,并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


  国际博物馆日的5月18号,是广州博物馆、美术馆的免费日,它引来了始料未及的参观人群,“从早到晚至少有50万广州人‘倾巢出动’,几乎把所有文博单位都挤爆了。”这是《广州日报》记者的报道。这一天的广州艺术博物院,“观众人数多达15万,高峰期平均每分钟就有350至380人进院。而在二沙岛上的广东美术馆也是人头涌涌,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二沙岛上的人龙都排成一条直线,鱼贯伸入美术馆。”出现这样的盛况,说到底就是因为一个“免费”,而不是博物馆、美术馆自身公众性的提高或展览的诱人。因此,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收费的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美术馆事业,经历了20世纪的风雨,终于在90年代以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美术馆的事业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文明水平的一个标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术馆作为一个公众文化设施,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因此,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美术馆的建设和管理。

  5月27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举办的“全国美术馆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各省、市、区和经济特区美术馆的馆长出席了会议,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作了主题报告,艺术司司长冯远作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研究了美术馆工作的若干问题,并修订了“美术馆管理办法”。通过这次会议,制约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凸现出来。

  从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来看,尽管在硬件的建设上,已经从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中看到它的发展,而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美术馆的现实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之中除了运作资金的严重不足、管理水平的低下等方面外,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美术馆的功能建设,则是普遍存在的显著问题。在这历史性的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立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与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美术馆最明显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鲜明的个性特色,一方面反映了几十年来形成的美术馆作为展览馆的模式仍然主导了美术馆的运作,另一方面表现了在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方向长期得不到与发展相关的定位。

  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正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潮流,与此相应的是,需要像美术馆这样的载体能够反映这种多元性和丰富性,而美术馆的发展也应该和文化的发展与时共进。美术馆只有具有个性的特色才能表明生存的价值与发展的可能。拿各省、市、自治区的美术馆来说,一般都定位在地区性上,这好像是非常自然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地区性并不是必然的。如果这个地区性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不能有效地挖掘和表现本地区的美术资源,那么,这个地区性就存在着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如果一个地区并存着两座以上的美术馆,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那么,这个地区性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同样的学术定位与发展方向,都会带来激烈的资源的争夺,并在这种争夺中消耗各自的特色和发展的潜能。

  学术定位的独特性不仅关系到美术馆的面貌,而且也反映出智慧;不仅关系到文化的建设,而且也表现出价值。



闭幕式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冯远(中)作总结报告,美术处处长刘国华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汇报
小组讨论情况。




分组讨论会场




5晚宴前的签名活动。前排左一:香港康乐文化事务署总馆长曾柱昭;左二: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向阳;左三: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董小明




与会代表在合影上签字/font>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