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装的流行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弱点

时间:2002-3-4文章作者:
  春节前参加中央电视台一个长达四个小时节目的录制工作,按照编导的要求,像流水一样不断变换的嘉宾一律着唐装。显然,这是编导对唐装时尚的推崇,因此,唐装就成了电视台的演出服。而此前关于唐装的各种话题也是不绝于耳,特别是春节前的市场操作,好像唐装又成了节日的服装,一时有不穿唐装就不能过年的印象。

  正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今年春节流行唐装。虽然,街上只是偶尔看到有几个赶潮流的人穿唐装,但是,打开电视机,所看到的各个台的主持人或嘉宾几乎都是一水的唐装。这时,我才庆幸当时录制节目的时候,与吕胜中君坚持不穿唐装是对的。

  在录制的现场,看到社科院的一位个子不高的研究员,穿他自己的衣服时挺有学者风度的。但是,换上了唐装,怎么看怎么像地主老财、汉奸狗腿子。实际上,许多人在穿上唐装自鸣得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别扭,是说不出来的别扭,总让人们联想到不是好人的那种地主老财、汉奸狗腿子的形象。

  电视台也是一个文化单位,怎么连这么一个小问题都看不出来,都弄不明白。搞得人人都穿唐装,至少可以说明不符合美学中的个性原则。况且作为演出服的唐装以鲜艳的色彩与大团花图案的搭配,极其低俗,而且是俗不可耐。电视中的唐装和它的受众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把原本生活化的节目,弄成了舞台化、戏剧化的场景,这也违背了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再看马路上的那些着唐装的人士,一个个都好像是从舞台上走出来的一样。

  有事偷着乐的只有那些商家,经过新闻的渲染,好像一个巨大的唐装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记者们在春节前不断发掘的这一新闻热点,在春节过后,唐装的积压和滞销,又成了另外一个能够引起公众注意的新闻。年前偷着乐的商家们正不知如何处理那些质次价高的唐装,显然此后的“大出血”的日子还在后头。而这时候偷着乐的可能是媒体。

  当代电视文化引导时尚和流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仅是唐装。近十年来唐装一直作为一种时尚,散发着悠悠的思古之情,可是并没有流行。今年的流行完全是因为去年的APEC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与外国元首的一次集体亮相。在那种具有外交性质和体现国家文化特点的特殊场合,服饰具有非常的意义,已从实用上升到符号。看到APEC大家庭喜气洋洋的景象,唐装的出现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可是,此后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没有看到哪位领导人再穿唐装,那么,流行的原因就很值得研究。

  古代“东施效颦”的典故,几乎是人所皆知。唐装的流行可以说是现代版的“东施效颦”,这可以说是唐装流行原因的最合乎情理的解释。但是,深层的问题就要复杂得很多。看看中国公众环境中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城市广场,无不反映出流行的特点。因为流行的原因,全国各地到处都可以见到的与周边极不协调的“欧陆经典”的建筑;不管合适不合适来一个“飞龙舞风”的城市雕塑;小城市建一个比天安门广场还大的广场,如此等等,都为流行所左右。而马路边的台球,地摊上的国画,夜色里的秧歌,电视中的清宫,……流行使得全中国闻风而动,此起彼伏。

  唐装的流行,使人联想到“红海洋”,“军服绿”,“打鸡血”,“法轮功”,一切都是以流行的方式演绎了一个世俗化的时尚。

  流行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弱点,不仅使中国的公众环境正丧失地域的特点、文化的特色,而且以世俗化的文化蠕动对当代主流文化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对时代精神的消解和削弱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关注流行、引导时尚,应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