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下一页
15/15页 共407

艺术的的公共性

时间:2001-1-2文章作者:
如果要对过去的一百年做一个关于艺术的最简单总结,可能与过去最大的不同的就是艺术的整体走向了公共性。艺术已经不是少数文人或官僚的玩物。在1999年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上,有一件名为《适者的标本》的雕塑,塑造的是一个坐在玻璃罩里的悠闲的年轻人,表达了现代物质生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作者是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瞿广善。应该说这件作品是有其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的,而“作品采用超级现实主义的手法,等大的人物造型和真实的服饰,道具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警示性。”但是这件作品在经过了一年的日光浴以后,目前已经严重变形,其形象丑陋不堪,而且十分恐怖,已全然没有了当年的风采。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然而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恒久性的问题,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恒久性一方面是审美的问题,要考虑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焕发美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要关注材质在自然之中的风化给与雕塑的影响。显然,我们的雕塑家在这两个方面都缺少思考,如果前一个方面比较高深的话,那么有关材质的问题相对就要简单一些,看看这件《适者的标本》,真让人心里难受。这件作品在有关介绍的资料中标明的材质是玻璃钢,按理说,玻璃钢是比较结实的,怎么才一年的时间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实在是不明白。另外还有一件陈丽乔的《造物者之无尽藏》,属于建筑性的雕塑作品,“像一件巨型礼物,游人可进入其内,从四壁和屋顶的小孔窥视四周的小景。”可是这件“来自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的作品,在一年后,也成了游人的便溺之所,可能再也没有人置身其中“窥视四周的小景”,或聆听那诗意般的“风铃,风笛,滴水的声音”。这是对雕塑的公共性的挑战,公共性是否要加入一些艺术之外的内涵,这又是我们思考雕塑的公共性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公共性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有一个人文环境,以《造物者之无尽藏》为例,它应该建在一个附近有卫生间的地方。如果周边没有卫生间,那么这个地方就不宜设置这一类型的雕塑,中国如此,就是美国也不能免俗。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