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珍宝

上一页
1/36页 共1056

六旬老人用蛋壳刻画城市美景 初学时天天吃鸡蛋

时间:2018/3/2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他用蛋壳刻画美丽广州

  “我生活在广州这片土地上,虽然是新广州人,但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在创作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是广州独特的岭南元素给予了我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在广州海珠区成远的工作室内,不足30平方米的地方摆满了数百件蛋雕作品,从小蛮腰到五羊雕塑再到镇海楼,在仅有0.3毫米厚的蛋壳之上,这些生动的形象都被一一呈现。他说,很感谢广州这块充满着文化底蕴的土地,自己也会继续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来展现广州文化独特的魅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亦旻

  学艺:

  40多岁“半路出家” 初学时天天吃鸡蛋

  今年60岁的成远原名叫做孙开福,因为艺术改名成远。成远说,自己年轻时在国企工作,后来选择来到广州,2003年下定决心学习蛋雕。后来直接舍弃了自己的工作,闭门专心研究蛋雕。“我从小就爱好文艺,对艺术有着狂热的追求,而且从事的工作也跟艺术有关联。”他说,虽然当时自己已经40多岁,但艺术的梦想一直深藏在心中。

  回忆起刚开始学习蛋雕的岁月,成远还是记忆犹新。“一个大男人四五十岁了,放弃工作去‘捣蛋’,这让人觉得挺可笑的。”成远说,幸好当时自己有女儿的支持,家人也并没有太多阻挠。他说,初学蛋雕时手艺不精,往往耗费好多只鸡蛋才能成功一只,“所以家里天天吃鸡蛋,一日三餐都吃,时间久了一家人都吃厌了,只好送给亲戚朋友吃。”对于自己的执着,他说,当时的确很辛苦,靠着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直坚持着,“当时很痴迷,凌晨四五点就起床,一天除了吃饭休息就是在想着怎么雕,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孤独的。”

  他说,如今回想起来,也非常怀念那段时光,因为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凭着一腔热血埋头苦干,现在自己已经有所成就,“非常庆幸当时坚持了下来。”

  高难度:

  只有100%的成功和100%的失败

  记者来到他位于海珠桥附近的工作室,在展示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蛋雕作品,从鹌鹑蛋到鸡蛋,还有鸭蛋、鹅蛋,最大的是鸵鸟蛋,这些大小各异的蛋壳都成了成远刀尖下的“画布”。在这些蛋壳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作品,如五羊雕塑、小蛮腰、中信大厦等广州的地标建筑;又如山水花鸟等自然风光;更有一些代表传统文化的例如窗花、福字等图案也被一一雕刻在蛋壳之上。

  成远说,自己所雕刻的作品一般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比如今年是狗年,自己就把观察到的12种狗的形象雕刻在蛋壳上。“雕刻这些作品都是用素描的方式,希望以此来展现狗的真实状态。”

  成远在自己工作室的工作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解说:蛋雕首先要有干净的空蛋壳,必须先用注射器仔细清洗空蛋壳内的蛋黄和蛋清,然后消毒阴干;在雕刻之前,要先在蛋壳上画出草图,“根据蛋壳大小材质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鸡蛋和鹌鹑蛋的壳比较薄,鹅蛋鸵鸟蛋的壳稍微厚一些,因此主题也不相同。”

  在成远的工作室里,还摆放着一些制作更为精巧的作品。记者看到,在一组三套的作品里,成远通过镂空雕刻的手法雕刻了六榕寺、五羊雕塑以及小蛮腰三个浮雕作品,“这些作品有些要费一个月的时间,”成远说,蛋雕作品非常考验耐心与细致,越接近完成蛋壳越容易破损。一件蛋雕作品有的要花几个小时,有的要花上一个月,自己每次创作时都像走钢丝一样,最后几步总是让人心惊肉跳:眼看着就要接近完成,但稍有不慎,一“失手”就全白费了。“只有100%的成功和100%的失败两种情况,但这也是蛋雕的魅力所在,你只能全神贯注,保持内心的纯净,完全沉浸在艺术世界才能实现。”

  感言:

  创作离不开广州的底蕴

  “我的创作离不开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成远说,自己当年选择来到广州,为自己的艺术道路埋下了伏笔。如今自己在广州已经居住了20多年,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广州人。

  成远说,自己已经60岁了,平时会经常到广州各地走走,通过素描或者相机记录下广州的美景,有时一画就是一个小时。回到家里后,他就对这些风景人物进行蛋雕的艺术创作。“广州这片土地给了我吸收营养的平台,很多岭南的元素也融进了我的蛋雕作品当中。”他说,在自己最近创作的名为《南粤风采》的蛋雕作品中,就通过一组地标展现了广州的风采,“我用蛋壳来记录这座城市,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广州。”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