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8页 共4397

【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荷叶下肥蟹,广寒宫美人 看看古画里的中秋到底有多美

时间:2021/9/23 18:51:18 文章来源:嘉利艺术馆

  摇十里荷塘的秋风,赏三千桂子的岚月。

  中秋将至,又到赏月时。今年中秋还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天文专家表示,最圆时刻出现在10月2日凌晨5时5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将臆想中最美好的故事都给了月宫!嫦娥,吴刚,桂树、白兔,还有那只蟾蜍被文人墨客们作为永恒的主题,构成了他们笔下一首首婉约的诗词,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月下把杯图》是马远的传世精品。这幅图描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非常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欢乐。

《月下把杯图》

  正所谓:“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

  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宋】李嵩《月夜看潮图》

  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月夜看潮图》

  在古代,浙江一带中秋除了赏月之外,观潮可谓另一盛事。汉代就有了相关记述,宋代则已达到鼎盛。千百年过去了,浪涛声依旧,钱塘观潮仍吸引着众多游客。

【宋】夏圭《松溪泛月》

  此图是《宋元集萃册》中之一开,纨扇式小品画。图中绘清朗的月夜,数人乘一叶扁舟畅游湖上,微风徐拂,月明如镜,水天一色,在一派澄净中,只有溪流与松风的和奏飘荡在水面上。简洁的用笔,渲染出深远的意境,四位点景人物以寥寥数笔绘出,亦觉生动形象。边角剪裁的构图,空灵巧妙,情景交融,富有浓浓诗意,显示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

《松溪泛月》

  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作者以极为简括的构图和痩劲的线条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追求心灵自由、亲近自然山水的诉求,艺术风格朴素清逸,可称是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画中,长者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边,松桂为伴。岁月在静静地流淌,那位孩童终有一天也将成为老者,那时他也会在这样的秋夜,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曲。

《月色秋声图》

  绚丽多姿总是一时,宁静平淡原本是生活的底色,而我们的日子就在这代代相似的月色秋声中一页一页地翻过。左上方有子昂【赵孟】款诗句“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明】陶成《蟾宫月兔图》

  蟾宫,即月宫。传说月中有蟾蜍而得名。此图绘高大桂树下兔子的不同姿态。其中一白兔前左脚提起,仰头凝视前方,另外两只灰兔旁立,顾盼生姿。兔子造型准确,生动传神。

《蟾宫月兔图》

  图中桂树枝繁叶茂,湖石、巉岩岌立,树下绿草如茵,群芳争艳,这可能就是作者想像中的蟾宫景色。用笔工细,一丝不苟,构图丰满,但繁而不乱,意境清幽。

【明】徐渭《黄甲图》

  《黄甲图》描绘的是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构图简洁,布局清新奇巧。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整个场景生动有趣。

《黄甲图》

  在很多地方,有着过中秋吃螃蟹的传统,正所谓:“蟹肥秋菊香,正是中秋好时光。”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

  唐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了,看过《唐伯虎点秋香》的荷粉都知道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不仅风流倜傥,还非常有才华。影视作品中的唐伯虎多被演绎的成分居多,不过在现实中,唐伯虎的确是一个才华卓越的人,他画技高超,流传下来的画都非常出名。

《嫦娥执桂图》

  这幅《嫦娥执桂图》就是他的画作之一,画中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柔,手持桂花。得益于唐伯虎的高超技艺,人物的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让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跃然纸上。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

  此画描绘了中秋之夜,宫廷妃子和仕女站在楼台赏月的情景,嫔妃们站在雕梁画栋中,有的凭栏远眺,有的闲谈数语,夜空中明月高悬,树影间雾气环绕,向我们再现了一幅宫廷女子的生活照。

《月曼清游图》

  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倚风娇无力”之貌。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源于宋代院体画风。图中的楼台房室建筑则采用西洋焦点透视法绘成,根据图中透视线斜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推求出灭点的具体位置,从而加强了平面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

【清】高其佩《蟾宫折桂图》

  清代“指头画派”创始人高其佩于1715年创作的此幅《蟾宫折桂图》描绘了嫦娥手捧蟾蜍、玉兔递交桂枝的天宫景象。

《蟾宫折桂图》

  科举时代,考取功名又被称之为“蟾宫折桂”,蟾宫即月宫,攀折月宫桂花意指登科及第。这个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邯诜,当年他被举为贤良,对策为第一名,晋武帝就让他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广寒宫的桂枝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蟾宫折桂便被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清】郎世宁《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八月赏月》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其中,《八月赏月》:壮月江潮久不平,何为驱扇画流萤。我来即是弄潮者,几个中年不靡声!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八月赏月》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郎世宁画家之手迹,图中的宫廷建筑耸立壮观,山水相伴,境界隽秀,视野开阔,树影迎风飘拂。人物与景色辉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在强光下晶莹剔透,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镶嵌有色珍珠颗粒,烘托皇宫建筑的华丽与气派,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感觉身临其境,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之感。

【清】冷枚《梧桐双兔图轴》

  图中野菊满地,桂花飘香,高大的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

《梧桐双兔图轴》

  双兔写实,造型准确生动,皮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具有柔软的质感。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

  《十二月令图轴》图中虽未题作者姓名,从笔墨观察,应是清代画院中唐岱、丁观鹏等人合作的作品。

《十二月令图轴》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天蓝月明,气温初凉。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画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景,人们特立离台,张设盛宴,观赏着月色。闺中女乐,吹奏着琴笙,一派融融景象。

  一幅华贵宫廷图展示在人们面前,立体感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皓月当空,人们敬月,赏月,可见对中秋的重视。

【清】改琦《嫦娥献寿》

  历代的中国人都会将嫦娥的美想象成一种最纯洁、最超逸、最美好和境界最高的美,改琦也不例外,他集合了所有他认为最好的元素—面容、肌肤、体态、表情、服饰、团扇、色彩等等赋予嫦娥,尽管在我们看来她与闺阁中的女子无异,只有别致的构图和将亭台楼阁换成一个空空的圆的安排,才多少会让人意识到她的不同凡响。

《嫦娥献寿》

  改琦将之随身携带,与朋友共同赏玩之后纷纷欣然作题,时代风尚可见一斑。可以说,这样的仕女、这样的气息是我们认知那个时代的最一目了然的标识之一。

【近现代】齐白石《丹桂双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往往被视为一种祥瑞之物。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历代文学作品常将玉兔喻为明月,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说。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与之相伴的就是玉兔,凡人不可企及,但却一直津津乐道……而齐白石的《桂花双兔图》,则正是其中意象的含蓄表达。

《丹桂双兔》

  齐白石的《桂花双兔图》,不但是大师晚年的重要代表作,而且是一件民国时期艺术精品,并以其生动传神的艺术表达和独特审美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近现代】张大千《嫦娥奔月》

  张大千1933年创作《嫦娥奔月》,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画中人物造型温婉娴静,面部丰盈,举止安祥。

《嫦娥奔月》

  人物的面相细目小口,体态婀娜,发髻的钩皴率意虚和,颇有质感,衣纹的行笔十分自由流畅。有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画的风采。

  优秀的文化需要认识并继承,而文物就是做为历史文化和传统承载物的一种,它所包涵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要想很好的得以传承,往往有实物的配合,效果才能比较理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因此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必须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好文物古迹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被称为文物的产物唯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再生产,只能最大限度地将其长久地保存下去。随着时间地境迁,自然环境地不断变化。纺织品和纸张的腐朽、染尘、虫蛀和霉变,古建筑群木质构件的腐朽,石质类文物的风化,彩绘陶器、壁画的褪色剥落,金属类文物的有害锈蚀、金银器的蜕变;大批古文化、文物遗址、古墓遗址、革命文物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出土的珍贵文物都遭受到严重的的破坏和损坏。

  为了尽快挽救已经腐朽、破坏的文物,尽可能地将其受到保护。使它们再次获得重生,文物修复与保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干专业活,就要找专业人!下面就来介绍下我们嘉利控股集团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这个专业团队!

 

第一文物修复研究

  嘉利控股集团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是由故宫博物院古字画修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原修复室主任张旭光、研究员祖莪、武亚丽、常洁、周博、周玉世等多名国家顶级修复专家组成。修复业务范围包括文物、 中国字画、油画、瓷器、漆器、玉器、青铜器、古家具、唐卡、古玩等艺术品/文物修复。目前,已定点修复或外派修复 元、明、清各代文物字画 686件(幅),为抢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团 队 介 绍

修复顾问团队  

张旭光(故宫修复专家)

  故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祖孙三代均为装裱世家,外祖父为著名的苏裱代表人刘定之,其父张耀选1953年进入故宫承建古书画修复室并担任第一任组长。1986年张旭光承袭了外祖父和父亲的手艺,长期在故宫工作,修复了大量修复难度最高的文物,并和其父为故宫博物院和文博系统培养了大批的修复人才。

常 洁(故宫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四十多年,曾参加国际文博交流活动,发表论文并获多项国家荣誉证书

周玉世(国博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四十多年,获“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

祖莪(故宫古书画临摹专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临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古书画研究,复制工作四十多年。

乔秋云(故宫修复专家)

  故宫博物馆囊匣修复技艺专家,从事文物保护,文物囊匣设计四十多年。

武亚丽(故宫修复专家)

  故宫博物馆文物镶嵌技艺专家。从事文物镶嵌修复工作四十多年,多次参加国际文博交流活动。

修复顾问团队 

张章(天津博物馆修复专家)

  天津博物馆修复专家,从事书画修复三十多年,修复文物300多件套。

杨华(新疆博物馆修复专家)

  从事文物工作15年,修复作品300多件。

刘德龙(浙江博物馆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三十多年,修复近千件文物。

周理坤(博物馆修复专家)

  重庆三峡博物馆修复专家,从事书画修复十余年,修复百余件文物。

张慧敏(山西博物馆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10余年,修复三百余件文物。

洪夫龙(安徽博物馆修复专家)

  安徽省博物馆修复专家,从事书画修复40余年,修复近千件文物。

主 营 业 务

  收藏家艺术品修复服务

  各省市博物馆文物修复服务

  艺术品/文物修复技术支持与培训

  国际间文物修复与文化传承交流

  各省市博物馆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

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

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仪器、仪器分析室、

高清图像扫描室、样品制备及前处理室、

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监控室、实验室

库房、绘图室和资料影像档案室等

更有面积为1650m2的修复空间

不在拘束于因空间不足而不能修复的问题

能够满足您的一切需求


想要了解更多

点击底部联系方式

嘉利竭诚为广大艺术工作者及藏家服务

欢迎各位来参观学习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简称嘉利文化)隶属于嘉利控股集团。是一家为签约艺术家提供商业化运营的专业服务机构;一个艺术消费、理性收藏、合理投资的艺术品交易与交流平台。

  嘉利文化从传统的艺术品扫描、装裱、修复三大业务体系,以及为签约艺术家提供艺术品展览与销售、写生基地艺术创作、艺术沙龙、书画笔会、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的常态化商业活动,拓延至艺术衍生品商业开发、艺术商业授权、艺术文创IP商业化运营,同时,衔接书画艺术教育业务体系,全面升级并打造嘉利文化签约艺术家商业包装运营体系,并基于全链路用户运营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调整签约艺术家资源的商业化盈利模式。

最重要的

想要获取更多关于艺术的

最新消息或者收藏艺术品相关问题

请点击下方联系方式

嘉利文化诚挚为您服务

扫码关注我们

 

网址:www.jlwhsz.com 
电话:010--80519411 
邮箱:jialiwenhuadyh@163.com 
地址:通州区宋庄小堡北街华强新楼B座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荷叶下肥蟹,广寒宫美人 看看古画里的中秋到底有多美-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