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8页 共4396

赏析:明代画竹名家赵备《竹石图》轴

时间:2017/8/13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江苏淮安、王厚宇


图1

  明画录载:赵备,号湘南,一作湘兰,鄞(今浙江宁波)人,万历末官中舍,善于写竹,纵横雄逸,迥出一世。尝客维扬,同里马斯藏以指挥领漕北上,具白缣四帧,欲备写万竿烟雨图,以奉一要人。备即轰饮大醉,研墨盈缶,旋泼旋收,凡高者、下者、浓者、淡者、斜者、正者,员当谷大者,管城子细者,远望之淋漓而翁郁,审视之区别而分明。要人得之大喜,遂擢斯藏为督运。其为世所珍爱如此。亦工山水、花卉,有渭川图卷、花卉卷。此外,《宁波府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亦有其记载。赵备曾客维扬(今扬州),足迹曾到淮安,故在苏北留下了一批作品,今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竹石图》轴(图1)就是其中的一幅。

图2

  《竹石图》轴,纵143厘米,横61厘米,绢本。图写山坡之上,细草丛生,秀石屹立。石左有墨竹三竿,顶天立地,姿致疏落,顾盼有情,气贯六合。图上竹竿劲挺秀拔,横斜曲直,前后穿插,法度井然。叶则浓淡疏密,聚散遒放,和谐成趣。乍看,宛如在清辉晓雾中婆娑翩跹,又似在夕阳余照下卓然生姿。竹石互衬,实为动与静之比。相辅相成,上下呼应,左右配合,表现了石坚竹秀的美好景色。全图洋溢着一股清逸秀雅之气,给人以坚韧贞洁、苍劲秀润之感,极富文人画的笔墨情趣。此图以散锋之笔写坡石。所写山坡秀石,先以淡墨勾廓,由淡而浓皴出结构,然后用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显得清新湿润,淋漓尽致。特别是地上的细草嫩芽,用淡墨细点,虽逸笔草草,却春意盎然,一派生机。此图以篆隶之笔写竹,所写之竹,淡墨写干,浓墨勾节,用笔沉着劲利,墨色秀润含蓄。竹叶多以湿笔写出,墨彩缤纷,淋漓尽致,或聚或散,或浓或淡,上仰下垂,左右纷披。而竹竿用墨略淡,节距较远,实按虚起,一抹便过。所画墨竹,法度谨严,意态潇洒,疏密、浓淡均合规矩,老竹新枝皆清新拔俗,神韵充足。每组枝叶的搭配,以及竹叶的顶梢、底梢、旁梢都画得非常考究。所谓“落墨即是,出笔便巧。”明人李开先《中麓画品》将其墨竹特点归为“劲”“活”“润”三字,所谓“劲”,即指其“笔法如强弓巨弩,彍机蹶发”。所谓“活”,是指其“笔势飞走,乍徐还疾,倏聚息散”。所谓“润”,是指笔法“含滋蕴彩,生气蕴然”。显而易见,这些特点在此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此图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写出了竹石的君子风范,是一件优秀的书画作品。落款为“赵备”,下钤“赵备之印”“湘兰”白文印(图2)。

  此图上写墨竹三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有“华封三祝”之寓,“三竹”谐音“三祝”。此典出自《庄子·天地》:传说唐尧游于华,华封人祝其寿、福、多子,故曰三祝。成玄英疏云:“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又曰“华封三祝”。明清时期,写墨竹三竿者多为祝颂画,如郑板桥《华封三祝图》就是上写墨竹三竿,并题诗云“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再者,也有画墨竹三竿寓意多财、多寿、多子者,取“竹苞三多”之意。因此,此图有可能是幅祝颂画,是作者应人之请而作的祝颂图。此图只有下款而无上款,即是当时流行的穷款,题款也有意选在画面的不经意处。题款隐蔽,不显山露水,符合明代绘画题款的特征。同时,此画用绢而不用纸,这在当时的江浙地区的颇为流行,亦是江南文人画的特点之一。故此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言而喻,符合明代绘画特征,具有赵备所在的万历年间的时代特点,可见是明人赵备的作品。明代,淮安为河工重地和漕运重地,黄河、淮河、大运河交汇于此,是南船北马和舟车交替之地,亦是淮北盐业的重要集散地,故文化繁荣,经济昌盛,许多宁波人士来此经商,俨然东南一大盛会。是时,赵备有可能来过淮安,故在此创作了这幅画图。因此,此图是幅真实可靠的明代绘画,虽历经沧桑和战火动乱,但丝毫未受破坏,品相完好,故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赏析:明代画竹名家赵备《竹石图》轴-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