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清康熙豆青釉刻缠枝牡丹粥罐

时间:2018/5/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高阿申/上海


  罐高15.6、口径18、足径12.8厘米。这件粥罐,形为直口,圆肩,鼓腹渐收,底为康熙特有的两层台式圈足。器身刻大叶缠枝牡丹纹,刀法娴熟,纹饰清晰。外罩青釉,釉汁匀净,色泽青绿。器内白釉坚致、披光感强并多棕眼。外底白釉下,暗划双栏圈,具有康熙瓷的典型风貌。此外,特别之处是胎釉交接处有锯齿痕现象。

  锯齿痕,通常被认定为只出现在乾隆朝的仿官、仿汝及豆青釉、茶叶末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上,并被学术界举为断代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的高温颜色釉瓷上,亦会出现锯齿痕现象,此为一例:口端与足露白胎,在胎同釉的交接处均露有明显的锯齿痕。口部锯齿痕较粗率,而底部两层台式圈足处的整圈锯齿痕,同雍正、乾隆朝的锯齿痕相类,极为细腻、规整。

  锯齿痕在康熙瓷上十分少见,在雍正器上则频繁多见,民窑有,官窑也有。比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对底署雍正官款仿汝窑大碗,及大碗旁边的另一件署雍正官款的青釉缸,在器底的胎釉交接处,均可见一圈深重而规整的锯齿痕。上海博物馆藏展出的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体款的“雍正茶叶末兽耳瓶”,在器物底部的足脊上同样有明显的锯齿痕现象。

  上述关于锯齿痕的议论是想说明,锯齿痕现象不独乾隆朝有。当然,康熙出现瓷锯齿痕的几率少,可以忽略不计。但雍正朝出现频率很高,不可疏忽。德国纳高拍卖公司在上海展出的清雍正天蓝釉瓶(冯玉祥将军旧藏),在瓶的足脊两边胎釉交接处,均有一圈细小的锯齿痕。倘若将锯齿痕现象绝对化,认为非乾隆朝莫属,那是要误判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清康熙豆青釉刻缠枝牡丹粥罐-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