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37/175页 共5207

流光溢彩的景泰蓝

时间:2016/9/18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网


  铜胎、掐丝、珐琅,三个名词道破这类器物的基本属性,自元代起延传至今,赫赫然跨越六百余年光阴。直到大清伊始之时,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方始第一次出现对它的书面称呼:“景泰蓝”。

  铜胎掐丝珐琅器盛于大明景泰年间,故取“景泰”,景泰年间的珐琅釉彩又以蓝为主。于是,世事更迭的两百多年后,这般美妙的器物方才第一次拥有正式的书面称谓。

  景泰蓝之制艺极为繁复。其胎多为紫铜,以铁锤敲打且衔接成型。匠师镊夹住细密的铜丝在铜胎上绕掐,勾勒出各色花纹的轮廓。铜丝与胎体之间,以白芨粘附,经高温焙烧后方成素胎。

  烧成的素胎类同于一幅工笔白描,匠师用一柄小铜铲铲起珐琅釉料,徐徐填入铜丝纹饰的框架中。这道工序,为白描的画面添上了生命力,亦由此得了一个非常感性的名字,谓之“点蓝”。

  点蓝之后须“烧蓝”,填满色釉的器物要再行烧造,在矿物石粉的高温焙烧中,色釉融为流液,充填铜丝勾勒中的每一处细隙。一次烧蓝定是不够的,出炉后的色釉冷却收缩,高度便不达铜丝。于是,要再次填釉、再次烧蓝,往复必不下五六次,方能内外相平。

  烧蓝的过程中,需以砂石打磨凹凸之处,如此工序前后计十余道,反复相间,铜胎掐丝珐琅器方成矣……

  大明年间的珐琅器体态厚重,因所用彩釉皆为天然矿物,故色泽沉稳而真,红似宝石,绿似松石。而掐丝则略显粗,提炼的精纯不够,令彩釉中混有不少沙尘,如此烧造后的器物,釉面上往往有不少砂眼,清晰可触。进入清朝后的景泰蓝,便能看出技艺上的显著提升,铜胎薄了,铜丝亦掐得细巧灵动,砂眼渐稀渐小、甚而不再。年代愈往后,这样的变化便愈显见。

  景泰帝受父之影响,自幼重视铜器铸冶。而在铸铜方面,景泰又如何能超越其父宣德的绝顶巅峰。另辟蹊径下,景泰与色彩上寻得突破,凡瓷器能烧造的,景泰便命宫廷以景泰蓝烧造之,终成就了景泰蓝的永世名声。

  明清两朝,景泰蓝器物为皇室御用,直至大清后期才有流出。如今,若能有幸得见铜胎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上,标有如“仁”、“德”等字汇的,如系真品,则多是宫廷御用之物。那时的宫廷造办处,多从“千字文”中取得字汇加注于底款,以示御用真身。

  景泰蓝,现世的出品较之前朝,要更显精细精良。但我,却独爱旧器,亦更钟爱“铜胎掐丝珐琅”这个名字。前朝之旧物,这样的名字,令我在注目它的时刻里,仿佛看见匠师们稳健的手势流转、以色釉作画的气度。面对这般用尽心思的粗犷,心生敬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流光溢彩的景泰蓝-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