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41/175页 共5207

浅析雕花人物银盏与盘

时间:2016/4/27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1981年6月,当时的安徽六安县嵩嶚岩乡花石咀发现了两座长方形石板封盖的元代古墓,经过文物工作人员清理,出土金、银、铜、角、漆器等随葬品48件。其中具有特色的雕花人物银盏与托盘为一套茶具,1984年秋在故宫博物院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会上展出,现藏六安县文管所。

  雕花人物银盏与盘,1套2件,由盏和托盘两部分组成。盏口径8.5厘米、足径3.6厘米、高5.3厘米、重135克。大口、方唇、圈足、对称式人物竖耳。盏中心纹饰上盘腿坐一童子,童子头顶梳蝴蝶状发髻,神情认真,双手玩弄一花球。盏口沿内侧刻云纹,腹外使用焊接工艺置双耳,耳为两个头梳发髻、身着长衫的仙子,双脚站在錾刻的莲花座上,艺术化的双手扶着盏的边沿,双目凝视着盏内的童子。腹壁饰浮雕折枝花卉,有牡丹、栀子、菊花等。盏通体厚重,浮雕花卉清晰透彻,枝叶繁茂,有着极强的立体感;人物双耳身下依然有花叶伸出,可见制作者高超的工艺制作技术。托盘由两层银片组成,口径18.3厘米、足径14.2厘米、高1.5厘米、重197克。敞口、平折卷沿、斜腹、平底。盘沿饰忍冬纹,底中心为一圆形凸起,錾刻一朵牡丹,花盛开、叶拥簇,雕刻线条细腻、柔和,此处与盏底吻合;底四周浮雕两对手持花枝的童男童女,相对的两个童子性别相同。托盘中所有的花枝皆握在童子手中,无一处散落。童子表情动作各异,在盘中玩耍,有飘仙之感。盏中童子应为佛教的“磨喝乐”。

  自佛教传入中原后,磨喝乐神在文化传播中与中国文化交融,历经汉唐,其内涵的文化和外在的造型形态都逐渐与本土的民俗民风相融合,演变为天真童子的形象,并形成“化生求子”的风俗,到宋代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且家喻户晓的崇拜偶像。

  这件元代银盏的题材既有佛教的文化观念,也有在中国文化传统理念影响下,元代女子祈求“繁衍子嗣”的理念,展现了浓厚的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的趣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管长得多美,也不论多么美好的爱情,在中国古代,生儿育女为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追求。

  这件雕花人物银盏与盘深刻地展现了元代女子对求子的渴望和美好祝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浅析雕花人物银盏与盘-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