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思无穷——陈履生书法展”在北京侨福芳草地聚艺堂画廊开幕。
12月4日晚,突然接到叶稚珊老师的微信:
“陈馆长,今天上午民盟中央召开参政议政的全体会议,范芳同志主持,结果她刚说了一句话,就忽然倒地,20分钟之后救护车赶到,可人已经不行了,今年她刚刚57岁!她每年给我们送腊梅,今年人去愿花香犹在。
人生无常,生命脆弱!多保重!”
太突然了。不见范芳已有多年,但每年都收到她寄来的腊梅。因此,每年家里都有她送来的芳香,还有与之关联的画。因为徐城北老师的身体原因,很多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见面的机会就少了,甚至没有了。按理说,与范芳的见面不至于没有,她是我们这个群里最年轻的,平时也没听说有什么毛病。据我的微博记载,2013年12月26日,“从重庆空运来的腊梅昨晚成了模特,完全是儿时家乡的感觉和芬芳,晨起惦念之。”因为有了范芳送的腊梅,从那一年的岁末开始画腊梅。所以,无论如何都忘不了送花的人。何况,此后年复一年。
与范芳的相识,无疑是得之于叶稚珊老师的引见。至于具体到何年就完全想不起来了。实际上我只知道她是民盟的。
2015年2月12日,“思无穷——陈履生书法展”在北京侨福芳草地聚艺堂画廊开幕。那一天是盛况,那时黄建华大哥健在,有黄大哥在,什么时候、在哪儿都是盛况。那次见面我与范芳(左)、叶稚珊老师(右)有一张合影,只是唯一的一张。
2015年1月18日,因为送花、画花,“陈履生美术馆”发表了范芳的文章《续梅缘——<品梅雅集>感言》,其中有这么一段:
雅集里履生先生的梅影,梅画、梅文,生机灵动,情沁物华,逸韵留芳。梅在先生的画笔下不仅仅停留“雅”上,而是将梅炼狱般脱俗过程铺陈出来,吟唱无声。我一直认为心动的最高境界便是小心翼翼,不动则已,动则了得。他为他的梅画《与梅同谱又同时》题道:“梅之品种不同姿态各异,前人所画,常常横斜、疏影,表现不畏严寒,然失其挺拔之孤傲。腊梅之香得之风霜,而画其挺拔之姿则显孤傲之风骨,香则飘其间也。余不见腊梅多年,然家乡腊梅之香数十年不绝。遥想当年,现时花开正盛,左邻右舍皆盼耳。”深深触动我,忆故乡,想儿时,年轻时的父亲和母亲因爱梅,在自家院里亲手种了两株傲立的腊梅树,培土、施肥、剪枝、扫叶,精心照料,梅与幼小的我从此结缘,每年农历岁末梅花在院中悠放时,父亲总是穿着中式棉祆,坐在窗前速写腊梅,画到动情处,会起身前倾轻抚梅枝闻闻梅香……,每回母亲想剪几枝回屋插在花瓶,父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别弄伤了梅枝,那份深情至今记忆犹新。
最后,范芳说:
与友,与梅,遥知,遥望。浑然不知“梅”与“我”的距离,我们忐忑思梅,我们期盼如梅,我们诚恐近梅,好似梅魂附身,无法直视却已融进彼此生命。
然而,花在,人已去;画在,人不在。
陈履生《一树梅花一树新》,68×68,2014年
题跋:一种暗香全似旧,一树梅花一树新,腊梅傲骨峥嵘,不畏严寒迎风斗雪,可见君子风骨。前辈所写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皆为苦寒。癸巳岁末得友人赠腊梅其香满屋乃旧时之味耳。
陈履生《与梅同谱又同时》,68×68,2014年
题跋:梅之品种不同姿态各异,前人所画,常常横斜、疏影,表现不畏严寒,然失其挺拔之孤傲。腊梅之香得之风霜,而画其挺拔之姿则显孤傲之风骨,香则飘其间也。余不见腊梅多年,然家乡腊梅之香数十年不绝。遥想当年,现时花开正盛,左邻右舍皆盼耳。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点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
【视频】陈履生博物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