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青霞:蓝天上的彩霞
- 时间:2015/1/13 13:23:50 文章来源:文/丁言昭
吴青霞作画
我很早就注意到吴青霞这个名字了,因为她为上海沦陷时期的刊物《女声》画过不少封面。该刊物的主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女作家佐藤俊子,另外有三位中国女编辑,其中一位是关露,是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当时正战斗在秘密战线。
我看过全套的《女声》杂志,觉得吴青霞画的封面很美,想为她写篇文章,但提起笔的时候,心里空落落的,后来我注意收集她的资料,采访一些与她同时代的人,还到她的家乡——常州走了一遭,终于我感觉可以写了。
笔者与吴青霞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1990年7月2日。那天,上海作家协会的魏绍昌叔叔在和平饭店举行一个聚会,请美术界4位属狗的80岁老人:唐云、谢稚柳、吴青霞、张乐平,又请了壬戌年、丙戌年出生的属狗朋友,前是魏绍昌、秦怡、蒋孔阳和濮之珍,后有我一个,另外是沈天呈、陈朝红和沈世华。 那天,魏叔叔抓我的差,除张乐平先生外,其他3位由我负责接送。天很热,吴青霞长得不太高,只见她身着一套素色小花的裙服,式样还挺时兴,脚蹬一双白色凉鞋,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在亮处一闪一闪的,而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更增添了她艺术家的风度。
后来,我写关露传时,想去拜访吴青霞先生,可是没联系上。一直到2008年我在报上见到讣告,才得知99岁的吴先生已驾鹤西去。 父亲——启蒙老师
吴青霞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我的父亲。他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1910年年初二,阳历2月11日,吴青霞出生在常州城内擅江南烟月之胜的古运河畔麻巷一个书香世家。常州吴氏是春秋时吴国贤公子季礼之后,其子也以国为姓。从前春节时吴家大门上有“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对联,便是纪念其祖先美德的。祖父亮采,经营农庄。父亲吴仲熙是江南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兼工画,黄山寿的入室弟子,人物、山水、花鸟均所擅长。
吴青霞自幼聪慧,六岁就读于武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时,就喜欢涂抹,石板上画满花儿鸟儿、狗儿鱼儿,父亲看见,非常惊奇,心想这孩子非常有天赋,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即请一位老师来教画,可惜其画艺不高,只是嘱学生照着老师墨笔勾勒的稿本“印”、“临”、“默”,这远远未能满足小青霞的要求,但是父亲与其说好教三年的,到三年后,这位老师才离去。与此同时,吴青霞看到家里有一函四册的木刻线装人物图像册,人物衣着宽袖大袍,她画呀画呀,花了好几年时间循印、临、摹过程,把书中人物图像背默得滚瓜烂熟。
吴青霞升入师范中学本科后,在家时则由父亲督促学习书法绘画,指导她国画六法:气运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
父亲爱喝酒,每晚独酌二三小时,边饮边品书画,一一点出作品优劣之处。吴青霞姐妹12人,只有五姐与她一起学画,姐姐资质较差,不及吴青霞有天赋,一经指点,即能领悟,因此吴仲熙嗟叹道:“一凿顽石,一琢美玉。”此后两人成就,果不出吴仲熙之料。
吴青霞常常临摩宋、元、明、清各派工笔画入手,深得其精髓,由此打下深厚的国画功底。
吴青霞从小即非常勤奋,在八九岁时撰文回忆小时候学画的事,她说:“天刚现鱼肚色,就起床,不洗漱便在巾方纸上写字、作画,逢年过节也不闲散。记得春节期间宾客满座,孩子们谁不蹦蹦跳跳?我却静静地躲在书房里撇芦苇竿。撇芦最见笔力,最显功夫。父亲说:‘画花容易得梗难,写竹、撇芦、画梗,全赖笔底功夫,没有书法根底画不好。画是写出来的,不用功勤练,哪来笔力?’”
1923年常州举办过一次书画义卖赈灾活动,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两幅花鸟和侍女画扇面引起人们的注意,作者是位刚满13岁的女孩,大家赞叹这位“女神童”,晚清名士钱名山先生题诗一首:“才慧天生信有之,闺中下笔虎头痴。常州星象苍凉甚,数到青霞女画师。” 1926年16岁的吴青霞创制新作,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中日第四届联合画展”,获得好评。
艺无捷径,全靠勤奋,持之以恒方能成气候。吴青霞牢记父亲的教诲:“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你要师古人,也要师造化,造化者,大自然也。”后来成为一个大画家。 到沪卖画养家
吴仲熙不善理财,家道日渐中落,1928年带领全家搬到上海,十八岁的吴青霞此时已能自行创作,在上海设立画室,成为自力谋生的画家。她在名家如林的黄浦江畔,勇敢地挑起全家的生活担子,进入公开卖画的行列。
当时的上海,往往有些尚未出名的画家迫于生机,不得不冒用古代名家姓名仿作旧画。吴仲熙反对做假画,认为这是涉及到“品”的事,并且屡屡教导女儿,吴青霞牢牢记在心,从不制作冒用古人姓名的赝品。她的画件在笺扇庄内,坐不更姓,行不改名,署上“吴青霞”。她原来名叫“得舒”,书画装配上不用,起了一个号“龙城女史”,后来还增添一个别署“篆香阁主”。
“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能画得这样好吗?”有人发出质问,怀疑是由人代笔。为了打破疑团,平息众议,吴青霞几次在众目睽睽的场合下当众挥毫,或泼墨经丈,或敷彩方寸,皆能笔墨纯熟,气势流畅不失法度,由是声名鹊起。爱其艺者,竞相购置。所作的《百雁图》《桃花源图》《洛神》《五鬼闹钟馗》等画,经常接到复订。
1929年3月,几个画家郑午昌、陆丹林、张善孖、钱瘦铁、贺天健等发起筹备蜜蜂画社,到当年冬天正式成立,社址在二马路(今九江路)平乐里92号,后搬到山海关路964号。画社办过一个刊物就叫《蜜蜂》,其旨“蜂微虫,出处以群,动息有序,采花酿蜜,供人甘旨,劳弗辞、功弗居,其义足多”。吴青霞是第一批参加者,在11期《蜜蜂》上刊有照片及文章。该社每年花朝日,即农历2月15日总要举行社员作品展览,作为画社的中坚,她当然有画作参加展览,由此蜚声画坛,名扬申城。
那时上海的书画界,相互之间寻师访友,集会结社,切磋之风甚盛,吴青霞经常与郑午昌、张善孖、张大千、冯超然、吴湖帆等名流交往,画路更广,笔墨与色彩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吴青霞与张善孖在上海有过绘事交往。张善孖是张大千的二哥,在画坛有“虎痴”之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年秋天,上海画界许多名人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秋英集会,大家合作《九秋图》。张善孖看见年轻的吴青霞站在一边没动笔,便对她说:“小姐也来画吧。”其实,吴青霞望着众画家在挥毫时,就想好画什么了,听见张善孖在招呼她,便毫不怯场地提笔挥毫,不久,一枝菊花慢慢绽放,在座的各位名家高手纷纷叫绝,张善孖更是点头称是。这朵花好就好在和原来的画面浑然一体,非常和谐协调。
吴青霞在回忆文章《回顾当中有展望》中说过一件事:“记得有年秋天,大千先生在上海与画友聚会,我也去了。大千先生要我放开笔,我画得很轻松,几笔下去花卉见姿,大千先生十分赞赏。也算是艰苦奋斗的一个美好的插曲。”
1935年出版的由何香凝题署的《中国女子书画会特集》2辑中,刊登了吴青霞的山水画《烟柳扁舟》和《赤壁》,笔墨秀致,自成一格。第二年,她的《仕女》在加拿大参加温哥华建城50周年联欢会画展,获荣誉奖。以后,英国编辑出版的《艺坛名人录》上专门刊载了她的小传。
1942年8月15日出版的《女声》4期上,署名方媚的记者写了篇《吴青霞女士之画房》,还刊登吴青霞的照片。当时有不少女画家活跃在画坛上,为什么单单采访吴青霞呢?原来吴青霞经常为该刊画封面,有人物画,有花鸟,也有山水,很多读者都想了解这位画家。 于是,方媚与《女声》杂志主编左滕俊子一起到吴青霞家。当她们谈起女性适合画什么时,吴青霞立刻打开话匣,说:“从古到今,妇女画国画以花卉为最多,山水较少,因为花卉需秀丽,而山水须有魄力,这也就是男女两性差异的地方。女人画人物的也很多,可是出名的太少了。”
接着,吴青霞又说:“绘画也好像造房子一样,最重要的根基要打得好,不可以随便、马虎。我不赞成在学校里学绘画,因为画画必须心静,又需要多练习。此外,气韵切忌取俗,无论人物和写意都不要流俗。根基打好以后,需看修养的功夫了。” 美满的晚来婚姻
对吴青霞艺术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个人,一是她父亲,一是她丈夫吴蕴瑞先生。
1955年1月,吴青霞与吴蕴瑞结婚,此时吴青霞45岁,吴蕴瑞已63岁,老夫少妻,恩爱无比。
1930年吴青霞在上海崭露头角,便有不少爱慕者欲娶她为妻。其中有一位是当时在沪的犹太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看中这个年轻美貌的画家,想与吴家攀亲,希望吴青霞与其义子成婚。这对一般的女子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可是吴青霞一口拒绝这门亲事。
吴蕴瑞生于1892年,江苏江阴人,著名体育家,1918年毕业于南京高等体育专修科,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体育系,同年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攻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体育,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1949年10月后,创建体育学院,为院长,先后担任许多社会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上海体育分会主席等。他还是一名书画家,是画把他与她联在一起。
吴青霞画的鲤鱼为世人所称道,被誉为“鲤鱼吴”、“江南鲤鱼王”、“碧塘红鲤半边天”等。她自小就在家里的缸中养鱼,天天观鱼,日日写生,揣摩鱼的习性和生活形态。她记得“阳光直射鱼身,金光闪闪,整日静察鱼在水中之乐”。中年以后,她常常利用外出写生机会去杭州花港、玉泉看鱼,还多次与亲爱的丈夫到中山公园去观鱼,并请教养鱼专家。数十年,真正达到人鱼相融,其中也有吴蕴瑞的一份功劳啊。
吴青霞说:“我生平最爱画鱼,特别是鲤鱼。这和我个人性格有关,我喜欢精力充沛、生动活泼的小生物。”人们常说:画如其人。生活中的吴青霞喜欢的人——吴蕴瑞也真是“精力充沛、生动活泼”的人。
吴蕴瑞平时除了公务外,余下的时间总是陪着妻子到黄山等处去写生,吴青霞曾六上黄山,有四次是吴蕴瑞陪同的。上得山来,两人画画、谈谈,互相切磋技艺,其乐融融,伉俪甚笃!
吴青霞未生子女,将吴蕴瑞前夫人所生的三个孩子视为己出。吴青霞结婚后,为丈夫小孩烧好吃的,并不是现学现炒,而是在年轻时跟母亲学的。每当善于炒菜的母亲烧饭时,她总站在一旁,仔细观看,有时会学着母亲炒几下。父亲见了,要她专心画画,可是吴青霞却有自己的理论,认为孙中山先生说过“烹调亦属艺术”,值得一学。日子一长,居然成为顶级妙手。她甚至特意到京菜馆、川菜馆去品尝“偷艺”,回来则模仿着做,当然最拿手的是家乡菜。
1976年胡蕴瑞去世,吴青霞沉浸在悲恸中,时常会念叨亲爱的,她曾对朋友说:“他是很有学问的,可惜,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了!”看得出,老人将这段浓浓的夫妇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吴蕴瑞的骨灰一直放在吴青霞的书房里,好似自己一直陪着丈夫,吴青霞去世后,与丈夫合葬在苏州香山墓地,永不分离。 谁持彩霞当空舞
新中国成立给吴青霞这位女画家面前展现出一派无限美好的前景。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吴青霞是第一批聘请的画师,结束了卖画生涯。那时画院共有7位女画师,有李秋君、陆小曼、侯碧猗、彭左玉、周炼霞、陈佩秋。这些艺术家绝大部分都经历了世纪初海派艺术市场的磨练,成为画坛的佼佼者。
2012年9月,笔者去拜访从英国归来的画家富华先生,他说起1953年筹备上海中国画院时,吴青霞的一件善事。当时有位画家,在旧上海被称为画花鸟的四大画家之一,生活没着落,非常困难,吴青霞得知后,立即发起捐款,你10元,他10元,帮助这位画家。
画院成立后,经常组织画家下生活,每次出去,只要是大家一起吃,总是吴青霞请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964年,画院一些画家和行政人员去南京参观展览会,吴青霞请大伙在玄武湖用餐,席间还特地花5元钱买了条鲥鱼请大家尝尝,那时5元一条鱼是何等的奢侈啊!
“文化大革命”中,吴青霞与其他画家一样,被迫放下画笔,艺术创作处于沉寂,仅在1973年上黄山时,创作了一些作品:《黄山喜鹊登梅图》《采药图》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界迎来春天,吴青霞以极高的热情投入绘画创作中,积极参加画院组织的活动,赴四川三峡等地写生,沿着成昆铁路沿途写生,赴广州、深圳、中山、珠海、云南、安徽、湖南、陕西等地参观并作画,与她以前的作品比较,在技法上有明显创新。1988年走出国门赴美国讲学,并举行画展。
吴青霞常说自己是“常州的女儿”,把与丈夫共同珍藏的名家书画百余幅捐赠给常州。1999年4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准备建造吴青霞艺术院,已是90高龄的吴青霞得知后,十分激动,将自己所有的积蓄作为建院经费赠送。
21世纪初,常州又建立了吴青霞艺术幼儿园,她在写给幼儿园的信中说:“画画是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件艰苦的事,必须用功,还要巧学,要学会观察生活,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今年已95岁,画了一辈子画,到现在还很喜欢画画。孩子们正当花季,含苞欲放,他们的将来一定比我们这代人更美好,祝他们天天向上!”
吴青霞,真像蓝天上的彩霞,绚丽、宁静、大气。
飞鸣食宿
富贵联翩
刘海金钱
新中国的幸福儿
鱼水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