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6页 共151

2008上海艺术博览会中的“青年艺术家推介展(3)”



时间:2008/8/12 10:47:17
陈长伟  《国宝-熊猫》   综合材质
 
  2008(第十二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9月10日至14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 

  届时在世贸商城三楼的东厅,创办于2006年的主题展——“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将再次成为本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中令人瞩目的焦点。

  该展览经过三年的打造,品牌效应已经初步凸现,不仅为艺博会增添了浓郁的学术气息,还将活动的整体水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年“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由上海艺术博览会组织委员会、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联合主办,并由上海艺博会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罗浮紫艺术典藏承办。
  目前推介展的前期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冯博一、李晓峰、杨卫、谭天、郑娜、于艾君、谢海,共7位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向公众全力推介了40多位青年艺术精英。
  
  今天刊登是广州美术馆展览研究部策展人郑娜和鲁迅美术学院教师于艾君撰写的12位艺术家的推荐词以及他们的参展作品,供收藏家们选购。
 


   郑娜         “2008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推介词
 
陈君巍
  陈君巍的作品总是透出惊诧莫名的诡异,现实情境陌生化使其“境遇系列”充满异样的视觉感受。作品人物刻画简练细腻,表现手法微妙而又松放。出人意料的场景组合,令观者抽离日常视觉经验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以此达成生命体验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可以看出,艺术家试图把个体生命经验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焦虑与困惑,通过画面加以表达与反思,因而其作品具有穿透图像文本的“质询的效果”。
 
符曦
  符曦笔下的人体健硕、强壮,但伤痕如游丝般爬满躯体,丰满、性感中散发着一股世俗与粗糙。画家有意淡化人物脸部特征,强调特殊的身体征候,具有突出的精神指向性。较之前期作品,画面人物开始打破性别界域,同时置身于种种场景中。艺术家尝试在更为具体的时空中揭示某种隐蔽的东西,既针对社会也针对个人。神经质的线条不仅勾勒出顽强的生命力,更让身心痛楚溢满画面,诱惑与践踏、无奈与麻木,这些冲突性的体验无不牵动着观者的视觉神经。
 
汤南南
  画面独特的视觉符号格外引人注目,其人物形象古怪离奇,介于现实与魔幻之间。与浓郁的传统文化符号奇异地结合在一起,让历史时空与当代文化情境相互交叠,彼此纠缠,如当代版的聊斋异志。异样意味着异质,异质则来自艺术家独立思考与自我反省,更来自其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汤南南笔下的人毫不通泰,蜷伏紧缩,其表情亦不舒展,看似平静却潜伏着忧郁与焦虑。借助中国传统笔墨意蕴,画面表达的并不是闲适与遁匿,而是置身当代社会语境中个体精神的寂寞、孤独与犹疑。
 
戴耘
  红砖是戴耘现阶段雕塑的标志性语言,材质的选择反映出了艺术家对个人特殊经历挥之不去的记忆。表现之于消费时代的现成品,无疑具有深刻的反讽意义。艺术家注重雕塑语言的纯粹,材质所蕴含的文本性使作品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西北深厚的人文传统扎根在戴耘创作的血脉中,多年特区生活更新了艺术家的精神体验,其雕塑作品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特质相互冲撞、相互生发的结果。
 
谭奇
  谭奇的作品源起于对“幸福”似是而非的自我定义。艺术家用画笔编织着一张网,让心灵感受和视觉经验融为一体。其绘画是抽象的,这意味着其色彩、线条、质感的自由组合有无穷的可能性,也有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作品似乎以平面形式否定空间深度,但却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随着难以言说的视觉行踪,你会发现光线的诱惑正引导你开始一次心理旅程,渐渐走入线条包裹的画面,就像掉入一个充满引力的多维空间,在这里生命的期待与迷惑得以释放和折射。
 
刘佳
       刘佳的作品具有令人惊悚的视觉力量。其前期作品主要是人与动物的相互置换,把熟视无睹的当代景观以调侃的方式和拟人的手法加以表达。近期作品其语言更加精练考究,寓意更加隐讳深入。当代艺术的意义在于作品介入社会现场的角度和力度,其文本不再受制于传统美学和世俗视界的领域。刘佳有意把文化观念引入形式语言,使之成为创作思路的前提,让个体精神与现实场景相互生发,不断产生出新的体验和新的创意。
 
       陈长伟
       粲然盛开的《国花—牡丹》系列,其抚媚鲜活,蜿蜒柔韧的花瓣极富变化,瓷白的闪烁和淡淡的晕红令倾国名花似乎笼罩在朦朦水气之中,仪态万千。艺术家把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近乎参悟的冥想状态集结于材料之中,拿捏揉搓,按压擦削,心手相随,物我共生。这是需要心灵感悟和情感流通的创作,在繁复制作中迸发着生命的力量与激情。《国宝-熊猫》则以更为直接,欲望之火熊熊撩动,竟也如此动人。其自在无碍之处,不仅是某种政治象征,而且也许正是对掩饰人性的解蔽。
 
 
 
  于艾君    “2008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推介词
 
 
査荣荣
  査荣荣做了一系列“小人”,他们看似心无所驻实则充满表情,虽身在边缘却处于消费浪潮的汹涌之中,玻璃底座加强了这种“自炫”的感觉。这种日记感觉的雕塑语言再次使雕塑从高地回到低视角的、充满亲和力的日常。溯源地看,这也是“新生代”以来“崇低”思想在雕塑上的反映和延续。她坦言不喜欢用过于明了的符号化语言去迎合某种趋同的当代性。这些雕塑并没有叙述什么特别的故事,也跟那些终极的大问题扯不上关系,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状态只是被艺术家以良好的手感定格在某一瞬间而已,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和大多数年轻人的的集体镜像。
 
 
赵博
  当赵博用明确单纯的手法描绘城建废墟和残枝满布的池塘,并将麦当劳、电子玩物等消费符号置于其中时,我想他是不喜欢它们的。这有点像导演,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喜好去设计结构展开剧情。从画面上看,不同性格物象之间的共处带来的不和谐甚至荒诞是他所需要的。作品提问的角度、方式和技术前提是否具有启发性和美学伦理上的有效性比物质性作品本身重要。因此,赵博以娱乐化笔触向我们呈现了描绘的快感,这种语言方式与作品题材带来的某种精神走向结合得近乎完美。艺术家并不意在古典意义的画作,也不是徒然模拟照片,而是能驾轻就熟地将二者糅合,点到即止,并无留恋。
 
 
潘畅
  当今社会中女性面临多方压力与束缚。来自社会和性别因素的双重积习使女性对人群有一种警惕性和不安定感,灵与肉也就在其中进行着自我挣扎与自我拯救。潘畅作品通过对塑料膜与女人体包裹关系的描绘,暗喻了现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束缚感及某种矛盾。与一些“激进”女艺术家相比,其作品以某种“学院”的温和的方式表达了如下观点和愿望:女性不再仅仅是(男权社会的)审美对象,她可以是(表达)美的,也可以是(表达)不美的。另外,《临界》系列反映的也是当今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的生活感受,女性形象只是在艺术手法层面上加强了这种“被缚”状态。
 
孙策
  孙策的作品显得“内心”得多,作品情境压抑,调子低沉,多借助摆拍图片,用暖红色调,并以富有“笔意”的写实手法虚构一些情节,貌似现实叙事,却意在别处——孙策称他的表达多与某种抽象概念有关,比如知识、理想、欲望等,待作品完成时,画面语义又因形象的情绪型和情节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他把作品看作思考的迹化并乐于在画面中制造矛盾却不给出答案,我确信这就是其作品的迷人之处。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孙策的艺术与大多数“娱乐化“同龄艺术家似乎不很协调,作品具有浓厚的“精英”倾向和“苦难”版的理想主义色彩。
 
薛志军
  摄影家薛志军在摄影本体语言方式内求索的观念和摄影行为,使其早期以时间为主题的作品具有明显“学院”味道的画面感、手工性,同时也承载了较多的“意义”。影像天然不是时间,其作品却强硬地使影像成为时间的“物证”,摄影家或许意在以此提醒我们:一切存在都只是过程和假象,人在假象中受洗且都终将消失于时间的河——这也是被海德格尔等所求证过的又似乎无解的哲学命题。而照现象学观点来看,图像更是虚无之物。因此,其近作则试图走出“流连”式的影像自赏,意在从题材和语言方式的“当代化”入手,强调影像所指的开放性和歧义性。
 
 

谭奇  《幸福大街三号》 综合材料
 
 

戴耘   《新物种系列-3》  综合材质
 
陈君魏  《境遇皮影》   油画
 
汤南南  《人园》   油画
 
刘佳《家居系列——梦2》 玻璃树脂
 
符曦   《荷花与少年》  油画
 
查荣荣  《甜蜜蜜》   玻璃钢
 
潘畅  《临界》  油画
 
孙策    《忘知》  油画
 
薛志军  《奔月》 摄影
 
赵博   《一个人的风景-麦当劳3号》  油画
 
 
 
 
 
 
 
友情提示
2008(第十二届)上海艺术博览会
举办日期:9月10日—14日
举办地点:上海世贸商城(兴义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