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百人挥毫赈灾 作51.2米巨画《地劫·重生》



时间:2008/5/26 11:52:54 文章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记者陈琦钿、实习生李淑子、记者宁彪/摄 

画家何岸在根据本报记者李洁军拍摄的胡锦涛到灾区的图片进行创作

  《地劫·重生》将被认捐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赠四川灾区

  为了帮助四川灾区筹集善款,从本月21日起,来自广东的著名画家们——汤小铭、许钦松、潘嘉俊、梁照堂、邵增虎、唐大禧、陈铿、林永康……纷纷投入了巨幅抗震救灾史诗油画《地劫·重生》的绘制中。《地劫·重生》计划创作51.2米,现在已经绘制了33米。

  届时画作计划先在市内的天河体育中心等公众场所进行展览;之后举办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性巡展;最后,广东美术家协会将接受企业或个人的认捐,义卖价格绝对不菲的油画长卷,所得善款委托广东省慈善总会全部转交给地震灾区。

  据悉,广东画家们的此次善举,不论是参与人数,还是作品规模,都为全国美术界赈灾创作行动之最。

  爱心成就巨幅油画

  “用油画来表现悲剧,是最有震撼力的。所以我在翻阅了大量新闻图片后,决定集众家之力,集体创作巨幅油画《地劫·重生》。”不过,陈铿难忘5月18日那一天,当他发出赈灾创作的提议后,几乎所有的画家都第一时间兴冲冲地赶来了;可是一听他的“构思”后,大家都傻了,“《地劫·重生》要求以学院派写实方式来表达,可是先不说有什么现实主义画派、印象派、抽象派,单是每个人的基本画风,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开始,在会议讨论的时候,火药味很浓,各路画家都觉得“这个创作根本没法进行,难度太大了”。

  “而我认为,这次是赈灾作画,大家应该用爱心去画,而不是去强调每个人的绘画个性。只要你愿意做,艺术风格是可以磨合的,当然这需要一股非常强大的推动力去促使大家这么做……”陈铿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把1千多张发自灾区的图片报道翻了个遍,之后从中选择出几十张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瞬间”,重新组合成三组震撼人心的画面,《地劫》、《拯救》、《重生》。

  “第二天,当画家们一进门,看到墙上贴出来的这三组图片长卷后,再也没说什么,各领一部分回去画了。”陈铿说,是爱心成就了《地劫·重生》。

  法国画家自发参与

  据悉,《地劫·重生》已创作了33米,而计划画84幅的《5·12的表情》则已有50多幅“名花有主”。陈锐军告诉记者:“现在要求参与作画的画家越来越多。有的画家专门从美国飞回来画,而且还有来自美国、法国的画家,也都积极加入创作的行列。”

  陈锐军正说着,一旁的陈铿笑眯眯,指着大厅的一处角落:“那位就是法国画家,他跪在地上画了四天……他原本是来广州办画展的,听说了四川地震的事情。当他得知我们此次赈灾创作的构思后,他画展也不办了,硬是要求领一幅画去画……每天吃饭的时候,他就和我们一起,坐在地板上胡乱吃个盒饭……”

  ●延伸阅读

  巨幅油画取材于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作品亦入选其中

  据本次活动发起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陈铿,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锐军等人介绍,《地劫·重生》油画长卷分为《地劫》、《拯救》、《重生》三大部分,其创作素材,来源于全国各类媒体的1千多张新闻图片。画家们在忠实于图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而除了《地劫·重生》巨作外,还有一组创作,是一系列规格为1米×80厘米的单幅作品《5·12的表情》,与《地劫·重生》侧重于描绘地震大场景不同的是,《5·12的表情》是细致刻画地震灾难中,灾民、解放军们的各类表情特写。

  昨日,记者在作画现场看到很多熟悉的画面,有《敬礼娃娃》、《握笔的手》……而在《地劫·重生》长卷上还惊喜地发现,有一组创作正是取材于本报特派四川记者李洁军、王小明的一幅摄影作品,该新闻图片摄于5月16日上午,画面凝固的是当时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向当地群众和抢险武警官兵挥手慰问的瞬间。

2008年5月24日,画家在绘制油画《地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