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击:从这里出发——2007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 时间:2007/4/13 15:40:08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经过二十年的成长,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为扶植青年艺术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并成为上海美术展览的重要品牌。本届青年美展的主题是“从这里出发”,旨在使青年艺术家在探索自己艺术世界的同时,关照我们的精神家园——本土文化,关照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精神。在这样特定的语境下“这里”将有更为宽泛的内涵。这二十年来由于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发达,文化生态日益优化,我们的“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的活跃有如上世纪初的法国巴黎,艺术上的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由此这个“这里”也已经绝非仅仅是一个方位的指示了。它或许该有更多的文化含义,正如我们常挂于口头的“现代感”,它绝不是个时间的概念。于是,“从这里出发”应该可以让我们有更多向的理解与诠释。
2007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评选结果已尘埃落定,经过1月22目初评、2月27日复评层层筛选,219件参赛作品最终从创历史新高的3737件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中突出重围。本届入围及获奖作品的共同点,比以往更着眼于生活常态和周遭事物。譬如同样描绘人生存状态的作品:油画《收获的季节》特写洋溢着秋收喜悦的农妇,她身上穿着的那条绣花牛仔裤尤为引人注目,新世纪中国农民生活的图景从种种细节中反映出来;油画《生命影像》系列用照相写实的手法记录下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瞬间;国画《别斯兰的天空》则将视线转移到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反恐”问题上。以2004年震惊世界的俄罗斯别斯兰人质惨案为背景,重现了事件过后悲情的一幕幕;版画《最后的手语no.1》、《我们缺少些什么》借助版画语言独具的形式感和装饰性,隐喻地表述了现代人的某些精神状况。这些作品虽然类型各异却不防碍对作品主题的深度刻画,它们在技术和艺术的天平上找到比较合适的平衡点。同成熟的艺术家相比。他们对“生存”问题的阐释并不肤浅。除此之外,《城市、圆弧状的远方》、《老工业区》等专注我们生存空间和自然环境的作品,像玩具、照镜、游园一类日常题材的作品,以及全新演绎经典《白蛇传》、《青春之歌》这样的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展现出青年作者观察生活的独立视角。
版画在今年大展中表现突出。版画在以往的青年美展是一个弱项,这次版画作为一个强项打出来,风格多样、表现技法和创作观念都是非常丰富的,不局限于木刻,这点令人兴奋。版画一直是一种不太景气的画种,在青年美展中有这样突出的表现对今后的版画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这次参展作品征集范围遍及全国,作品水准的整体提高一定程度上反映版画正在兴起,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油画方面,依然稳定地保持着较高的数量、质量和多样。而中国画的颓势似乎无可挽回。如今,国画在社会中慢慢在失去人们对它的关注,在当代社会中、在当代价值观中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画是值得关注的,这是很重要的但发展起来也是很有难度的,我们的国画创作必须去面对不能回避。尽管中国画实践对年轻的作者们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但至少我们从一些参赛作品中看到他们尝试继承与突破的努力。这些作者们都还年轻,未来存在无限的可能。
艺术的重要课题不是追求,而是发现。除了追求技艺的高度,越来越多年轻的作者们正用自己的艺术在发现生活,而不仅仅对自我、观念和形式抱有兴趣。他们善于在作品中运用和吸收某些流行文化的成分去捕捉现代生活的气息与细节,能够找到新的材料,用于当代的表达方式,很有意思,也很有用,但是,要表达的是什么,怎样去表达,毕竟是最根本的事情。
环境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有自己可以追求的方向,建立不同的价值观,建立多元的艺术观念对艺术可以继续往下走是很重要的。这些参展的年轻人大部分还是在学校或刚走出校园,本来应该带有明显的学习和模仿的痕迹,但他们即便是技术不成熟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念,思路明晰,这点在众多评委眼中超过对技术的看重。
纵观今年的作品,青年人的无畏与敏感构成了展览的主调。从“这里”出发——从生活的切实体验出发,从每个人关注生活的独立视角出发,从生活于其间的这块土地出发,本届青年美展入围的作品从多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而获奖作品所以脱颖而出有很重要的一点,正是青年人对于新艺术敏捷的感悟,新世纪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促使其创造21世纪文化知性新形态,尽管架上、具象还是我们的主流,然而对于当代性的思考已经成为这一代青年艺术家的自觉选择。尽管对于当代艺术中一些惯用的图式的模仿与因袭时时可见,然而对于一个青年学子也不必苛求,这恐怕只是其成长中的匆匆一程。这些新形态或许还不够明晰,然而这略带青涩的锐气却充满了睿智与真情,从中可以感受到年轻人的真诚与可爱,从中必将会产生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艺术家。
青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一个事业的成长期,虽然它有时会显得青涩,但是可怕的不是青涩,倒是成熟,由于营养不良,但又早熟,却往往是一个长不大的僵果。而青涩者它还正在拼命地吸取养份,还充满着好奇,迎接着阳光与风雨,但它终究会长成一颗饱满的果实,青涩是暂时的,而充盈的生命力才是它的本质。其实在历史上青年时期画出千秋名作者比比皆是。王希孟17岁画出《千里江山图卷》,陈洪绶17岁作《水浒叶子》,刘海粟27岁作《北京前门》,毕加索26岁创作《亚威农少女》震惊画坛。所以面对着青年们的作品从来未敢小看,因为大画家就出在其间,许多大师在青年时期就已露出天才的端倪。
我们认识到艺术家对社会、历史的自觉性蕴涵着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前辈艺术家在他们青年时期对群体精神性的关注,对社会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的画作,而这正是当代青年在其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本届特别策划的邀请展“他们曾经年轻”的作品以20世纪几代画家年轻时期创作的一批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为主线,选入了吴湖帆、李苦禅、林风眠、刘海粟、张弦、蒋兆和、李可染、陆俨少、陈佩秋、程十发、黄胄、方增先、刘旦宅、陈逸飞、陈丹青、汤沐黎、魏景山、等30多位画家他们40岁以前的作品。配合邀请展以文献展形式对不同时期走在时代浪尖上的青年画家做一次全面的、历史性的回顾。我们相信通过此次“他们曾经年轻”的邀请展,前辈艺术家他们当年的理想、信念,抱负,面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又将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
上图为 杨萌 雕塑 发现时,已经静止了
阎沙子安 生命影像no.1 no.2(图为no.1)
杨金宇 油画 收获的季节
利国杰 版画 感悟系列二
吴琨皓 雕塑 凝视
周海峰 油画 第一场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