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在清宫织绣中领略“国采与宫色”

时间:2024/6/26 19:53:54  来源:中国艺术报

  悠长的时光磨洗中,作为蛋白纤维文物的丝织品以及天然染色织物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由于极易褪损,只有类似宫廷大宗收藏或能跨越久远的岁月,因此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这一染织遗产便显得极为珍贵。清沿明制,大清衣冠,是于今未远的中华传统服饰,也是中国古代植物染业最后的华彩。6月21日至9月22日,由故宫博物院、嘉德艺术中心主办、沈阳故宫博物院特邀支持的“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展览通过“天地日月”“正大光明”“雄深雅健”“四季瑞染”“锦绣云天”5个单元,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百件珍稀清代宫廷织绣服饰展品,以及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精彩展品,全方位展示中华传统“高定”的巧夺天工。

  立鹤纹、龙纹、梅蝶纹、海水江崖纹,灰雪、大红、藕荷、紫草……丰富的传统纹样和色彩勾勒出一件件宫廷“高定”。清帝南郊天坛祭祀服、清帝夏至北郊祭祀服、清帝夏季宝蓝色龙袍料以及清早期宫廷刺绣精品,近百件文物展示着宫廷百年间真实的衣色。这些文物满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清代宫廷色彩,又带有近古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风格特色,更体现出近代贸易与工业加速发展下的染织变革。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认为,清代宫廷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因织绣服饰类文物的材质脆弱、颜色易褪,对其的保存与展示都极具挑战,展出的近百件织绣服饰类文物中,近九成展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展现了清代织、染、绣、缂、绘等高级工艺的时代风貌,不仅是对文物的展示,更是对故宫博物院织绣服饰类文物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

  展品中,就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珍稀珍品——清嘉庆年间的酱色缎绣孔雀羽地金龙纹龙袍料。孔雀羽来自鸟羽的结构色,在角度和光线变换中会呈现金碧交辉的色效。此龙袍衣料在酱色缎上通铺孔雀羽线为地,又以捻金线和五色丝绒绣龙纹、云蝠纹、皮球团花纹及海水江崖纹。此类孔雀羽工艺的龙袍在清代宫廷内服饰中也属稀有。“由于织绣服饰类文物对展陈条件的要求极高,嘉德艺术中心团队曾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反复探讨、研究此类展览的特殊展陈设计及安排。展柜不仅需要24小时恒温恒湿,还需采用特殊展陈灯光技术,以确保文物始终处于最佳的保存环境中。”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表示,“这次展览还集合了故宫博物院多个部门的珍贵文物,比如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借出的清宫制衣画样、御笔心经等,展览是故宫博物院多部门协同策划和支持的结果”。

  展出的一件清代金胎穿珍珠手镯为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圆形的手镯中间凹槽内镶嵌珍珠,口边为金累丝乳丁纹,内壁刻有“其祥”“足金”,为末代皇后婉容曾用之物。“本次沈阳故宫博物院积极参与的‘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秀服饰色彩展’是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也是展示清宫织绣服饰深厚底蕴的文化盛宴,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未来共同呈现更多精彩展览,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共同努力。”沈阳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孟繁涛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