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追忆水彩经典

时间:2024/3/31 20:30: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瓶菊(水彩) 38×58厘米 1933年 李铁夫

   水彩画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水彩画家的不懈探索下,同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绘画语言形式的、具有中国自身民族特征的绘画样式。在这期间,留洋先驱如李铁夫等人对水彩艺术的系统学习和传播,以王肇民为主的水彩学派在教育和创作方面的探索,均为水彩画演变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前,“镕铸·经典——广州美术学院水彩艺术跨时空对话展”在广东省东莞市莞城美术馆举办,展示了李铁夫、王肇民、梁锡鸿、潘鹤、杨之光、胡钜湛6位在水彩艺术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与此同时,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水彩画系、艺术与人文学院以及中国画学院的师生以临摹复刻的方式追寻前辈创作的足迹,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

   此次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吴杨波介绍,此次展览的主题“镕铸·经典”意为镕古铸今,旨在让经典被更多人传承和学习,而不是束之高阁。展览还邀请了各学院的师生从历史文脉、图式凸变、创作原境、微观细节等方面对这6位名家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展览现场除了展出艺术作品,还展示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为观众直观地呈现了6位艺术家对广州美术学院乃至华南地区水彩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的开拓者是早期留学学习西方油画及水彩画的李铁夫和著名水彩画大师王肇民。李铁夫于1869年出生于广东省江门鹤山市,是最早留学西方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率先把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与水彩绘画相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在李铁夫大量的水彩风景画中,透视法和对角线是经常出现的构图形式。一方面,在取景上,李铁夫的风景画选择中远景的构图居多,并注重研究画面中正负形之间的构成关系;另一方面,在他的风景画中,人物常常形单影只,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水墨画里勾勒出的缈缈之姿所产生出的东方诗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油画家,李铁夫难免会在水彩画中流露出油画的技法特色,而这一特色竟成了广东水彩一个重要的地域特征:凝重、博大、内涵丰富,与一般的轻快、流畅、充满诗意的江南水彩明显不同。

   王肇民对广州美术学院水彩艺术带来了重要影响,其艺术探索和成果是20世纪中国水彩画史乃至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独特的造型能力、严谨的结构形式、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和准确表现,是王肇民水彩画的三大特征。他一改传统水彩画清新明快的特点,将透明流动的色彩与坚实厚重的色彩结合。因此他的画作用色浓重、造型厚实,画面充满张力和强度,极富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这点在其《红壶》《百合花》《绿苹果》等画作中便能得到印证。这种个性化的风格改造,在中国水彩画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深刻影响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后辈水彩画家。

   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前卫艺术家,梁锡鸿是一个长期被遗忘的人物,直至20世纪80年代,他才开始被外界关注。青年时期的梁锡鸿受到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影响,创作风格前卫、画风多变。因人生际遇,步入中年的梁锡鸿不再热衷于现代派艺术,笔下大多是水彩风景画,偶尔也创作一些国画山水作品。远山与溪流、飞鸟与孤岛,氤氲朦胧、诗意浓重,迷迷渺渺的山岭峰峦在远方隐没于天际……在水彩的世界,梁锡鸿褪掉了夸张的颜色、变型的构图,描绘着一个静谧恬淡的理想世界。其晚年创作的水彩作品《月色》,描绘了秋月下的海滨,作品中的绘画风格颇耐人寻味,既有苏式写实手法,又有淋漓的水墨韵味,有乡情醇厚,又似乎梦回野兽派。这些风景既反映了艺术家对于家国河山的挚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一直不愿舍弃的个性诉求。

   潘鹤以雕塑闻名,但在雕塑创作之余,他喜欢用水彩记录生活。尤其是在出差旅途中、等船候车、茶余饭后,足迹所至,每被周围风光所吸引,他便随手即兴点染,兴尽才收笔,不在乎成败,意在过瘾。因此他的水彩画散发着悠扬清丽的生活韵律,意境深远。他用香烟盒自制而成的水彩速写盒,精巧细小,便于藏在衣服口袋之中,因此其所画水彩画幅小,但方寸之间却游刃有余,不事细描,注重留白,卓然大师风气。例如,在作品《北京的雪》中,潘鹤通过大量的留白来体现大雪过后被雪覆盖着的村舍与街道,寂静无声,而画面中添加的人影为作品增添了烟火气。

   在当代中国画坛,谈到没骨人体画,就不得不提杨之光。作为一位中国画家,杨之光风格的独特之处来自于他在水彩画中的长期积累。水彩画对于体积、光、色的强调,以及迅速捕捉光色的作画特点均被杨之光运用到了其没骨画的创作实践中。同样,水彩画对于线条的忽略,也影响了杨之光对于骨线的有意放弃,进而更多地使用色面造型。因此,他的画有一种不加掩饰的“水彩味”,在用色、用墨方面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感和透明感。尤其是在晚年,他将明清绘画中古老的“没骨花卉法”,与西方素描的明暗造型、水彩画法的光影表现融为一体,成功创造出一种既有西画准确的解剖比例、坚实的体积感、流动的光影感,又有中国传统的写意韵味的“没骨写意人物法”。在其用没骨法画舞蹈系列作品中,人物无骨却有形,简洁得似乎省掉了一切多余东西,只留下生命的诗意和美感。

   胡钜湛一生都在从事水彩画的创作与教学。在十分扎实的素描基础和丰富的色彩经验上,他吸取了传统国画的气韵、意境以及某些笔法技巧,发扬了西方写实绘画的优长——真实空间感、准确的造型和灿烂的色彩,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写意水彩”风格。他创作了大量水彩作品,尤其在水中游鱼系列中,他独创水染技法,即整幅画面不用粉色点缀,依靠对水分与色泽的掌握,将游动中的热带鱼和观赏鱼描绘得栩栩如生、趣味十足。在他笔下,“鱼的世界”色彩斑斓、情趣动人,畅游的鱼群争先恐后、追逐嬉戏、自得其乐。在他看来,画鱼不难,画水才是难中之难。因为鱼在水里游,需要靠水表现,因水的多少不同,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因此,要掌握水的性能和光线,要让水“听话”。

   6位艺术家对水彩语言不同的艺术探索,呈现了我国水彩画创作风貌各异而又具有某种内在延续性的特点。他们不仅为水彩画教学建构了完整的体系,也为该画种在全国形成影响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本土水彩画的全新格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