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开放首日。本报记者清晨5时赶到上海美术馆,感受现场气氛—— 凌晨3时就有人排队
本报记者季颖林明杰实习生郦亮文本报记者胡晓芒陈正宝摄
上午9时,上海美术馆正门轻轻开启,一束阳光瞬间在门厅的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印迹。“开门啦!”门外蜿蜒的人群迅速骚动起来。
今天,是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正式对公众开放的第一天,很多热情的观众凌晨3时开始就来排队。
凌晨4时保安被人群吓一跳
凌晨的南京西路,沉静如水。一弯浅浅的月牙儿,悠闲地挂在上海美术馆尖尖的楼顶上。突然,这幅恬静的图画被一阵细碎的脚步和故意压低的说话声敲破,十多个年轻的身影出现在美术馆大铁门前。他们是坐了一晚上火车,特意从浙江金华赶来看画展的大学生。
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凌晨4时,他们从监控摄像头里看到门外涌来黑压压一群人,吓了一跳:“外面墨墨黑,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人?”
这还不是最早的观众。一位30多岁的上海女教师3时已守在铁门外的路灯下,捧着一本书边等边看。记者站了一会儿,便感到鼻腔和耳朵冻得生疼。那些排着队的人们,也不停地原地摆腿、挥胳膊,借以抵挡寒意。
早晨7时门前长龙望不见尾
不知不觉间,太阳悄悄地给美术馆高大古朴的外墙洒上一层金辉,门前的队伍,弯弯曲曲竟已看不到尾,估计超过500人。
一位姓姚的退休工人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上海办过一次18世纪法国绘画展,他从“黄牛”手里花10元钱买了门票去看。“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只有100元,10元钱是不小的数目了,但我就是舍得。这次门票只有20元,展出的东西却都是精品,太值了。”
“这样‘价廉质优’文化艺术活动,上海应该多举办一些。”一个从事服装设计的小伙子说:“那些演唱会、歌舞表演,动不动就是二三百、甚至一两千元,把观众都吓跑了,而这次世界顶级的画展,只要20元,大家能不喜欢吗?”
上午9时首位观众走向名画
上海美术馆钟楼的钟声敲响9下,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迎来了第一位观众——浙江师范大学艺术系4年级学生薛陆培。
经过安检,这个小伙子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径直走向他向往已久的印象派名画。薛陆培说,这些画几乎在课本和画册中早就看过了,但今天面对真迹感觉却像是全新的。
为了使每位观众都能较好地欣赏,展区人数被严格控制,规定3平方米不得超过1个人,整个展区进入的人数必须控制在400人以下。所以展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中拥挤杂乱的现象。空间舒畅,气氛宁静,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占据一个较理想的观赏角度。
上午11时电子警报不时鸣响
唯一在展厅中不时响起的声音,是电子警报器的警告声:“请勿靠近!”原来每幅画前都有一定距离的隔离围栏,设有红外线警戒装置。许多参观者想看得更真切,于是把头探了过去,触及红外警戒线,警告就会响起。很多观众不知道这点,经常“犯规”,于是“请勿靠近”的警告此起彼伏。77岁的赵老先生这次是“拖”着72岁的老伴一起来的。老先生不善言谈,面对一件件珍品只是一个劲地说好。据老伴说,赵老先生以前是医生,却始终对绘画情有独钟。老先生今天还带来了铅笔和纸,决心要将所有中意的作品一一素描,“这么名贵的油画,一辈子也见不到第二次,当然要临摹下来,留作纪念。”老先生说着就在莫奈的《维特依教堂》前摊开了画纸。
当记者离开上海美术馆时,看到等候买票参观的长队已经绕了美术馆大半圈。排队等候的参观者看来都早有心理准备,不急不躁,有的还拿起相机互相拍照留念。偶尔也看到有几个人想求保安通融不排队,但保安笑着拒绝道:“还是我求你吧,别砸我饭碗。”来源:新民晚报
残疾人邵先生赶来观展
从金华赶来看画展的大学生们脸上满是期待
上午10时,《巴迪侬画室》前围满了艺术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