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与不同——读谢海近作有感



时间:2011/4/16 22:12:58 文章来源:仲敬干 

  在我们过去的、以往的印象当中,谢海是一位有模有样的、响当当的花鸟画家和美术批评家。这样的定位,应该说是恰当的,然而我告诉你,这次是“定偏”了。谢海也不是以前的“折枝花”和“谢小瓶”时代了。谢海大大地不同了。据我所知,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谢氏一直在画山水(阿甘语。而作为画家谢海自己,还没有将这一系列作品册封过啥),而且是大山大水。他的山水画,决非是以往我们思维、印象当中的山水画表述!这是在今年上海的“春沙”上,谢海给我们演绎的,一个“不同”与往昔的现场版。这也是我在到达现场直观之后,而发出的感慨。谢海是谁?还用唠叨么!关注谢海的人,可能也都知道,我是研究谢海、跟踪谢海的人之一。从早些时候的“小画大世界”到“那些花儿的世界”,再到“文心清远”,似乎在每一届的个展上,都有我的影子。所以谢海的“不同”,我是认同的。从“小画大世界”这样子一路走来,谢海由当初的“小”成长为到今天的“大”,“旅途”中的风风雨雨,画里外画的人欢马叫,历历在目。

  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人诗话,说得精到,好懂、好理解。花相似,比如年年开落的牡丹花吧!它仍就是牡丹,不会因岁月的更迭,而生出个石榴花来的,这就是同;而人不同,何止是岁岁年年呢?我感觉是,分分秒秒都有所不同。人的不同,是在不断成长、吸收、提炼、感悟中升华铸成的。谢海不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么!我不敢说谢海的画超越了谁(那是乱说)。说他在用法、布景上甩掉了谁,说他超越了自己,说他是新式“抽象山水”的开创者,我以为是较为合适的。全因为这样的“山水”和这样的画法,我以前没有见过啊!

  然而,在谢海的骨子里到底还是个文人。无论是起初的“折枝花”、“谢小瓶”时代,还是现在画面浓郁、满纸氤氲的大山水,其文人的清雅之气,一直是谢氏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如《行行复行行》、《旅途》、《小石潭记》、《山居墨事》、《悬空寺》等等,那一幅作品没有传统的胎记。谢海用自己的笔法、方式和超凡的理解力,智取古典,为我所用,这是谢海的高明了。在谢海的山水画里,虽然你看不到树,也鲜有人迹、更不没有水落石出的景况。但是,当你驻足于画面前,仍然能在“看不见风景”的画面中,感受到青山隐隐水迢迢,层峦叠嶂的宏大场面。《行行复行行》(138cm×69cm×4),是一幅四方联体的“巨幅”大画,估计这是历史上,有记录以来谢海最大尺寸的画了。谢海巧用墨镜自然成色的习性,尽可能将画面全部画满,以达到“行行复行行”本身在文字中所蕴藏的艺术效果。在层层叠叠、“面面俱到”渲染的间隙中,十分小心用“浓”、“淡”、“干”、“湿”行云流水般的笔墨,有条不紊的穿行在山清水秀的景致中,大气磅礴,厚重有味。

  说到这一系列山水画。谢海在来上海之前、之中都有电话给我,让我好好的看看,这样画画行不行。其实,我在电话中也听出了谢海的“忐忑”,当我说完全可以这样子走下去,画得很好时。谢海“不安”,提着的心,算放下了大半。

  事实上,谢海这一批作品,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但是细想之,也在情理之中。谢海本人也是“美评”界的高手。画什么?怎么画?他是成竹在胸的,只是不敢贸然罢了。然而我要说,谢海还可以更上层楼的,像“大青绿”、“小浅绿”都可以试试的,形式还可以更大动作的。



 

谢海作品《悬空寺》



  谢海没有明确说过,这一系列的作品统称叫啥。抽象山水,只是我说说的。所以,我也是越发大起胆子来。寻根问底,谢海这批作品还是能找到出处的,只是我一厢情愿了。如果我们将谢海的画,拿到郭熙、李成、范宽、米颠的作品前一放,你就会发现它们似乎同出一脉,但立意又有不同;同是山水,但立法又有不同;同是笔墨,但立场又有同。这样在同与不同之处,共同成就了谢海画风的新局面,也似乎影隐现出,谢海全新的艺术符号。打住。仲敬干2011年4月16日下午,草就于“不求甚解斋”北窗下。


  首图为 谢海作品《行行复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