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艺讲坛”系列讲座
第五讲
“艺讲坛”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建设,通过邀请知名艺术家举办系列讲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在创作、教学、实践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的合作,努力服务于学院双一流建设目标。
著 名 艺 术 家 高云
ART ROSTRUM
国家一级美术师
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全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
文旅部国家主题性创作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
2021年11月15日下午,“艺讲坛”系列讲座第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线上平台圆满举办。主讲人高云教授主讲题目是:“怎样创作主题性美术作品”。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教授担任学术评议。学院师生及美术爱好者五百余人参加了讲座,线上四万多人次观看了同步直播。讲座由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王水清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伊始,主持人王水清副教授做了简要的介绍。之后,高云教授以大量的图例多角度深入解析了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的要点。
主讲人高云教授
主持人王水清副教授
评议人刘明才教授
高老师对“什么是主题性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有主题追求的创作,都属于主题性质的创作,都可以叫做“主题性”创作。主旋律的宏大叙事、鸿篇巨制,也是主题性创作,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题创作,属于国家层面的重大主题创作。
讲座主题
他认为构成绘画实践活动的只有两种类型:创作与习作。创作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并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种正式表达,习作则是为了提升创作表达能力而进行的技巧训练。所以,创作,尤其是能表达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主题性创作,才是一位艺术家价值所在的最好体现。
高老师指出主题性创作需要解决好五大课题:首先就是画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艺术家一生中必然面临的抉择与坚守。由此,他说出自己 “三不画”的观点:不画别人画过的,不画自己画过的,不画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直接达到的。
讲座锦集
接着他将“怎么画”的问题从四个方面加以仔细解读,即以什么形式画?从什么角度画?持什么认知去画?以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画?期间所涉,他分别以自己的代表作《魂系马嵬》《还记得我们吗》《永乐大典》以及陈逸飞的《攻占总统府》、罗中立的《父亲》为例,从创作思路之缘起,草图制作、素材选取,以及创作过程中画面结构的布局、形式语言的设计、人物神情的塑造、画面氛围的营构等多方位层层递进、深入分析。
魂系马嵬(与何家英合作)
195cm×165cm 1989
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新人奖
永乐修典(与安玉民、李强、詹勇合作,管峻题书)
440.5cm×274.5cm 2016
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参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还记得我们吗?—纪念新四军建军70周年
115cm×195cm 2007
中国美术馆藏
高老师认为这五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五个创新点: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视角创新、观念创新和语言创新。通常大家普遍关注和研究的是艺术语言的创新,比如很多画家去展厅看画的时候,常常对作品的技艺制作和语言的个性风格投入过多的关注。但是,对于主题性创作来说,仅仅有一流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创作者的综合修养更为重要!如果不能在上述五个方面都有研究和着力,仅凭高超的技巧很难创作出有温度的、感动人的作品。
近十年来,国家层面的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已然成为热点。政府以举国之力抓美术创作,无论纵向看,还是横向看,从未有过。高老师认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为时代立传的需要,也是续写美术史的需要。作为画家,能躬逢盛“事”,投身其中,是每位从艺者的荣幸,也是我们创作自己代表作的大好机遇。
考察人类艺术史,艺术家的成名之作几乎都是主题性创作。高老师强调,所谓的文艺高峰其实就是由名家名作所构筑,最终都要靠作品说话,画的好才是硬道理。创作出好的作品是画家的本分与责任。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这是每一位有抱负的艺术家需要终身探索的课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主题性创作不再概念化、标语化,如何以个体视角关照家国时代,让一人之感悟折射时代之思考,让一画之成就为时代铸魂立传。
高老师号召大家共同努力创作出——既让专家叫好、又让大众叫好,还能让后人也叫好的三好作品来。
学生提问
接着,高老师还接受并回答了多位同学的提问。
最后,评议人刘明才院长充分赞扬了高老师演讲中对主题性创作内涵的拓宽。认为高老师以非常理性的判断、理性的分析,将艺术创作的感性表达进行了分解,从选材、立意、表现形式、构图手段、语言选择多个视角,既横向与同代优秀艺术家比较,又纵向关照自己在历史轴线上的定位,明确自身的座标。一切皆从自身现有表现技能、思想情感出发,出自真情,发自本心。人是情感动物,是感受性的,每位从艺者都应该思考怎样把自己本来心性里独特的东西调动出来,这样的创作自然就会和前人不同,和今人不同,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不同,当然也和机器产品不同。如此,再来回顾高老师的代表作《罗伦赶考》《魂系马嵬》《还记得我们吗》,我们就不难理解它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的经典案例了。感谢高老师的演讲,让我们收获很多,也相信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反刍,不断体味,今天的讲座一定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讲座回放链接:
http://artexpress.artron.net/liveShare/4380
点击可打开讲座视频
欢迎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绘画系
更多精彩扫描关注
地点: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530
编辑:秦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