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版纳——观赵建民画感言
《竹唤东风舞》
纸本设色 180X180cm
丙申深秋,得观建民君画展,复读其画册,去春西双版纳写生情景如在目前:齐辛民兄带学生赴西双版纳写生,邀余及建民君助阵,请建民真是请对了,他自1984年赴云南写生,已逾三十春秋,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各民族风俗还是那么热爱,那么熟悉,情系之也。所以,他把这里视作永久的艺术故乡。如果说王晋元(1939~2001)是学院派画家深入热带雨林第一梯队的代表,赵建民可谓第二代的代表。正是这一批画家踏出了由学院大门走进大自然,由临古走向写生、走向创作的新途,这应该是记在现代美术史上的一章。
建民的值得关注还应该是他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个性。我看其作品大体有三种面貌:
其一是白描。他自1984年至1991年探险般数度深入云南热带雨林,2015年魂归雨林,再度一草一木地写生。他以硬笔、毛笔一笔一划勾写那些奇花异卉,或半日或一日写生一幅,或数日写一大卷,细究结构,增删取舍,巧布节律,张张是素材,亦是独立之作品,笔笔是他与大自然精神往来的迹化,堪称野性的诗意编织。而且近年笔法逐渐由细碎趋于整体,由繁密趋于高纯。此赖写生之本领,骨法用笔之功,写实中抽象因素之把握,乃线形节奏之美,五色、七彩不能替代之大美也。若《八十七神仙卷》之千笔万笔复归一笔,马远《水图》折转回还之节律,均中国画之高端图式。余期建民等当代白描花卉高手有此类精品问世,陈子奋先生当不独专美于前也。
其二为粗笔写意图式。1990年代,他曾以粗浑劲健之墨笔大线立象,以勾填或没骨点厾着色相参,表现密林花木之盛。笔墨斑驳富金石味,与山石结合得密林野趣,背景淡墨淋漓又得逸气。这是由写生转向写意的探索。在此途程中有纯墨笔的勾皴擦染,因近素描而未多作。突见其2012年所作《热带雨林四条屏》以宿墨古藤为主体,附以重墨小竹,勾填小花,翔飞群雀,密中有大空白,更多了一丝文气。此为其近期写意法之一种,乃可喜之变。
其三,浅绛格调。近年不少作品白描古榕或白描加墨笔皴染画竹根或竹石,皆复勾或衬染淡赭石,呈浅绛格调,此为在白描基础上之丰富性表现,且格调温雅,可圈可点,此又一变也。
《古榕深处》
纸本设色 180X180cm
《热带古榕》(手机横向观看)
纸本设色 460X180cm
《雪魂月魄 》(手机横向观看)
纸本设色145×360cm c.2016
《椰风》
纸本设色 150X150cm
在他的艺术途程上,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即对其舅父于希宁(1913~2007)先生的承传。他自幼年启蒙于于先生之教导,至今仍以于法画老梅、凌霄,且笔墨苍劲,老到,尽得于师风神。余问何以如此近师,君言:虽远在美办学,却益感于老笔墨仍需研究承传。我当然不反对对前贤的继承发扬,但我更主张在此基础上把握自我。外甥随舅诚可理解,但艺术传承却不以师样为归宿。余老矣,君亦耳顺,吾侪有于老之影响极其自然,但共同课题当是从本质上继承恩师之学识修养,艺术道路,更在此基础上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发挥自我,此艺术之规律也,于老有知当鼓励吾侪。如此说来,我更喜欢他那些不似于老的白描、浅绛和写意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有自家样相,且有自家之生活体验,自家之诗意情怀,正如他本人所言:是“历史的内涵和生命的律动与你的感悟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美妙乐章。i这诗和乐章均根源于他魂牵梦萦的西双版纳傣家村寨、热带雨林。2007年,他到美国13年后曾言:“从没有放下过我的版纳,再回到版纳,是我的一个不远的梦。”2015年,我见证了他重回版纳的激动。于师言:“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其魂托于老梅。君之魂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也。贺建民魂归版纳,祝君在前述诸种自家样相基础上,整合发挥,更上层楼,不知君意如何。
刘曦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聘为特邀研究员
丙申初冬草于京城里仁书屋
《热带雨林深处》
纸本设色 96X120cm
《热带雨林深处》
纸本设色 180X96cm c.1994
《热带密林深处》
四条屏之一 纸本设色 136×34cm c.2012
《热带密林深处》
四条屏之二 纸本设色 136×34cm c.2012
《梨树铁骨》
纸本设色 50X100cm
画家赵建民,(曾用名赵健民)1954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中国画学会理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美国)会长,美国天普美术学院院长,美國US美术設計學院院長,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友好画院院委,中国山水画院院委,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潍坊书画艺术对外交流协会主席。2013年在北京国宾馆钩鱼台被中国教育年会授予“年度国际视野教育人物”称号,2015年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被全国世界华人协会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
(声明:本公众号所刊文字,除特别表达者外,皆属原创,引用时请注明出处。所刊图片皆出自海外出版物或网络,著作权属图片的作者,请谨慎使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论坛。)
长按二维码关注《芝加哥艺术论坛》平台
论坛电子邮件:spotar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