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德:从塞纳河到黄浦江



时间:2021/6/29 11:12:17 文章来源:上海采风 ■ 杨晓炎 


陈伟德

     法籍华裔艺术家,1957年出生于上海。师从孟光先生,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1985年留学法国,研学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皮耶尔·卡隆教授工作室,参加各类画展和彩绘玻璃的创作。1993年回国创办了陈伟德玻璃艺术工作室,将欧洲古典彩绘玻璃艺术引入现代中国,衔接起一百年前法国传教士创办的上海土山湾彩绘玻璃工艺历史,成为新中国彩绘玻璃艺术的开创者。其油画作品曾多次在法国的巴黎贝尔纳画廊、里尔市斯基玛画廊、罗蒙朗坦市贝尔特朗·得·加士丁纳画廊、艾佩赫纳市高蒂画廊、科西嘉岛首府巴斯蒂亚和阿雅克肖市政厅以及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设计双年展、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等众多画廊和美术馆展出,并在外滩18号的久事美术馆举办个展。

  不久前,陈伟德毫不张扬地在外滩久事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个人油画展——《从塞纳河到黄浦江》。当我随着古典音乐旋律,一页页翻开他这本与画展配套的大型画册时,20世纪80年代刚从法国巴黎回上海的伟德穿着灰色风衣、和我见面的情境,仿如昨日……

黄浦江畔

  陈伟德生于上海俗称为“上只角”的徐汇区,家住乌鲁木齐中路,从小喜欢画画。由于从小时候就养成的上海弄堂情结,导致他以后创作了许多像《弄堂》《晨》《上海衍庆里》《早餐系列》等油粉画作品。


《弄堂的故事》 色粉 2012


《母亲》 布面油画 2014


《早餐系列一》 布面油画 2016

  小伟德在五原中学求学时就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他很快被程恩老师慧眼相中,并把他和另一位同学推荐给了在上海美校任教的孟光老师。那时孟老师已经收了好多学生,其中有陈川、赵以夫、洪基杰等。陈伟德在他画册的后记中写到了当年的场景和心情,“我从小喜爱画画,人生中幸运之神第一次眷顾是中学时代,拜恩师孟光门下。15岁那年,我来到思南路77号孟光老师的家,抖豁地摊开一卷自己画的素描,孟光老师逐一进行点评,而我紧张得什么都没记住。很多年以后,每当我想起当年的这一幕,就如失去的一个太过遥远的镜头画面,想尽全力去抓住、去回味,但一片模糊,怎么也聚不了焦……”

  当年青涩懵懂的伟德,做梦都不会意识到第一次踏入孟光家的客厅,成了他朝拜绘画艺术道路的生命组成部分,对整个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当然他不会忘记程恩老师的推荐。那时,他们几位学生每周一次去孟老师那里求教,学习素描,无论刮风下雨。到了晚上,每人带了一卷画给老师看。孟老师在教学中十分强调素描的明暗交界线和高光处理,以及如何做到刻画细部而不失整体效果——在画细节的时候,始终记住要有整体感……届时,陈逸飞、夏葆元也经常去孟光家,陈伟德那时是个中学生,但已经对这两位年轻名画家仰慕之,孟光有时也叫陈、夏来指导他们,令他们兴奋不已,如同现在的年轻人追星族……伟德的绘画基本功,就是在孟光那里三年学习中打下的。

  进入上海美校后,陈伟德以严谨的写实主义和古典主义色彩在班上名列前茅。1981年他结束了美术学校的学习生涯,第一次踏进徐汇区东平路9号(当时的上海京剧院)报到,从而开始了他自以为并不如意的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被分配到京剧院一团任舞台美术一职。

  那时刚从学校毕业的伟德,满怀雄心和对未来的憧憬,但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撞了个满怀:舞美工作其实和绘画专业大相径庭,前者更多着重于技术,而后者才更关注于艺术。但一个青年人倘要成为专业画画的画家谈何容易?寻遍上海,除了油雕院可从事职业油画工作,没有更多的选择,而油雕院的门槛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于是,他只能面对现实,认真画布景。

  让他意外惊喜的是,他居然得到了一间专供自己使用的房间,能在里面居住和绘画。四年的京剧院工作成了他绘画多产的岁月,直到1985年赴法留学。现在回忆起来,那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彼时,他很快消除了“对分配不满”的情绪,而自由自在的工作氛围给他留出充足的作画时间。“东平路岁月”让陈伟德创作了两件早期代表作:《东平路11号画室·自画像》和《东平路11号画室·窗》,那是他在上海京剧院的顶楼画室中完成的。在《东平路11号画室·自画像》中,年轻的陈伟德靠着从窗外透进来的光线正埋头作画,其专注和虔诚的态度极像个圣教徒,画中的色调、气息、风格,无不透露出荷兰画家维米尔对他的影响。
  
塞纳河畔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上海新一代美术青年怀着追求艺术的真谛和美好的未来奔向国外,陈伟德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是走出国门比较早的一位。1985年,陈伟德赴法留学,一条陌生的河流——塞纳河从此流进他的心田。

  但是一开始,严酷的现实生活把他原先对巴黎的浪漫想象完全打破了,一日三餐、租房、学费……一样都省不了,经济上的拮据,使他无法承担录取他的法国贝尚松美术学院的学费。幸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皮埃尔·卡隆教授工作室接受了他,令伟德感到幸运的是,这个工作室是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唯一的写实艺术工作室,当时从浙江美术学院公派来的徐芒耀也在这个工作室里学习,他可以每天在画室里作画,而陈伟德是自费的,他还需要去挣钱,因此一周里只能去两次。那时候的塞纳河在陈伟德的印象中是冷漠的,他想到了家乡黄浦江的温暖,想起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想起了求艺的往事。

  此刻身在巴黎的陈伟德想到,凭自己这手过硬的写生本事,也许能够改变生活上的困境,于是他开始在蓬皮杜广场给游客画肖像。人们看到他当场写生的肖像画得极为出色,纷纷在他的画摊前排队等候,以致到后来,只要他一出场,立即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最厉害的时候,伟德从上午一直画到半夜两点钟。虽然那时候年轻,但是也画得他腰酸背疼。那时候,他一天的收入可以抵普通法国人半个月的工资,他只需在旅游旺季画上三个月就能够解决两年的生活费。

  再后来,有大画廊邀请他去临摹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名画,并为他提供去英国、荷兰参观博物馆的一切费用。他在雷诺阿的原作前细心研究,详细记录,三年中一共临摹了20多幅雷诺阿的作品。他还与潘世勋、刘秉江、陈箴、江大海等在巴黎贝尔纳画廊等举办过几次名为《现代中国》的画展。有一次,贝尔纳画廊老板一下子收购了他展出的全部作品,唯独给他留下了一件,这件就是《东平路11号画室·自画像》。

  在皮埃尔·卡隆教授工作室研习油画,陈伟德是基础最好的学生之一,包括法国学生在内。在绘画材料上,他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讲究,比如颜料有透明的、半透明的、不透明的;调色油有各种成分的,还分稀薄的,浓稠的;画布有各种质地的,包括要做成什么样的底子的,其中都大有学问。此外同学们的作画方法也给予他很多启发,特别是卡隆教授嘱咐他要多去博物馆看看,那里有最好的老师,还推荐他去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乌切尔,说在乌切尔的画里有很强的现代感。陈伟德的绘画艺术学习顿时丰富起来,生活境况也有了很大改善。
  
艺术心路

  1993年,陈伟德回到了上海,回到阔别八年的黄浦江畔。江边气息依旧,但是景色在变。他在《有烟囱的工厂》《延安高架工地》《世博工地》等作品中,画下了上海城市建设中的新貌。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变的巴黎生活过,陈伟德感到,上海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快了,有些东西正在快速地消逝,包括石库门老建筑、街坊邻居的生活方式等,这使他有点着急,他想抓住巨变中上海的身影。

  于是,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偶尔还会与人搭讪几句,这是他体验生活的方式。在《秋雨系列》中,老城厢、西康路等地的拆迁场景被他如实地保留了下来。在《傍晚的顺昌路》《岳阳路的雪》《上海衍庆里》《弄堂系列》等作品中,他将依旧保持着过去年代生活的景象描绘了下来,那是他儿时生活的回忆,是他忘不了的乡愁。


《岳阳路的雪》 色粉 2012


《理发店》 布面油画 2017


 《阳台》 布面油画 2011

  从塞纳河到黄浦江,两条河流都与他的艺术和生命不可分离。陈伟德现在常年住在上海,但是每年都要回一次巴黎。他说每次回巴黎,都像是去会见初恋的情人,不去会很想念她的。而每次回来,他都会把在巴黎画的作品带回来。《巴黎皇家大道》《塞纳河畔》《塞纳河畔的书摊》《足球场》以及《自画像》等油画、色粉画作品,既是他对巴黎表达的一份爱慕和恋情,也是他收藏巴黎的一份甜蜜回忆。


《塞纳河边的行人》 色粉 2017

  窗棂,在陈伟德的画中一直是有着某种象征的意义,这是我在他的作品里获取到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其实早在他1983年创作的《东平路11号画室·窗》一画中就出现了。一扇老洋房的格子窗成为画面的主角,窗台上搁着一顶草帽和几个剥开的橘子,隔着玻璃可以看到窗外红瓦黄墙的楼房,在窗的左前方,挂着一个用彩色镶嵌玻璃做成的吊灯,整幅作品充盈着欧洲古典油画的气息。我想陈伟德当年画这幅作品时,也许不会想到画中隐含着他今后的艺术生涯。

  而时隔25年后,陈伟德再次画了一幅窗棂静物画《黄昏的吴中路》:从一扇打开了的窗看过去,对面是一幢多层建筑的顶部,再远处有楼房和街道。斜阳将余晖抹在了窗玻璃上,似涂了一层淡淡的橘色,也将玻璃中的铁丝网格微微地映照出来。一缕金光温暖地投射到一段窗框上,与倒映在窗台瓷砖上的浅蓝色天光形成绝妙的色彩对比。画中透露出一份平和与安宁的气氛,能够体会到伟德在作画时的愉快心情。


《黄昏的吴中路》  布面油画  2008

  吴中路工作室是陈伟德回到上海后搬入的第三个工作室,这时候彩绘玻璃艺术的业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伟德终于可以安心地回到他最喜爱的油画创作上。所以,《黄昏的吴中路》是陈伟德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窗棂在作品中是作为一个象征物而出现的。

  2018年,陈伟德又画了两幅有窗的油画:《晨》是其中的一幅,一只黑背白肚的猫咪蹲踞在窗台上,整块的大玻璃窗外是一片晨曦中的住宅区景色,被秋色染红的和依旧绿着的树丛围着一栋栋奶黄色的洋楼;另一幅《初雪》描绘的是同一个景色,但是窗台上的瓶花与室外银装素裹的景色使人感受到冬日里的美丽和室内的温暖。在《春意》《画室》中,透出绿意的大玻璃窗被推到了背景上,其明亮表明窗棂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陈伟德除了在画中画窗棂,他还直接在窗棂上作画,这就是他的彩绘玻璃艺术。彩绘玻璃镶嵌画盛行于欧洲中世纪,当时是作为教堂的装饰艺术,融合了绘画、镶嵌与设计多种手段,主要用于教堂的窗棂,故有“玫瑰窗”的别称。伟德在彩绘玻璃艺术上起步于1990年,当时他应巴黎的朋友之邀到夏莱特去参观朋友的玻璃工作室,即刻被彩绘玻璃画这门艺术深深吸引,后来在上海从事建筑设计的朋友鼓动下,毅然回到上海创办他的彩绘玻璃工作室。他的绘画优长在彩绘玻璃艺术上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使得他设计和绘制的玻璃艺术产品在上海成为该行业的第一块牌子。陈伟德最近完成的大型彩绘玻璃镶嵌画《向经典致敬》,可以说是一件阶段性总结的作品。他将传统工艺制作与现代设计理念,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糅合起来,为彩绘玻璃镶嵌画艺术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外滩系列1》 彩绘玻璃 2012


《外滩系列2》 彩绘玻璃 2012

  在一次画展中,我偶遇伟德,这一别三十多年,仿如昨日的梦乡……我以为伟德彩绘玻璃艺术留存在各建筑群中,是美化环境的普及大众艺术,而在他孤独寂寞的无数岁月中创作的一幅幅精美动人的油画、粉画、素描作品,才是他沉淀人生感悟的心灵作品。

  伟德就是这样一位把艺术当生命朝圣,安于寂寞,享受孤独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