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刘海粟(左三)和张弦(左一)及傅雷(右一)拜访巴黎美术学院
自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至今一百年,尽管在50年代初以独立名义的存在宣告结束,但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在上一世纪初,科举的废除和以人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写实主义成为对城市文化和人的现代形象新的表达方式。现代美术学院不仅引入了西方的艺术语言及其训练方式,尤为重要的是,规模化的学院训练产生的艺术人口远甚于传统的数十门生追随一个宗师的师徒制,它改变了新旧艺术的人口结构,加速了传统向现代艺术的转型。
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和复杂的历史纠葛,上海美专几乎经历了毁誉参半的评价。随着时光流逝,市场经济的重新启动、民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再肯定以及传统的现代化的强调,对上海美专的评价有了新的视角,比如市场经济和社会办学的民营教育模式,兼容并蓄的校风以及新艺术人才的荟萃之地。
新艺术潮流的荟萃之地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艺术之外的各种新艺术形式进入中国,比如电影、木刻、摄影、油画、艺术设计、漫画等。这些艺术形式标志着中国第一波城市艺术的兴起,其中很多领域至今仍是未被超越的高峰。
上海美专的师生是30、40年代新艺术潮流的主要群体,电影有著名左翼电影演员赵丹、摄影家吴印咸、早期城市惊悚片《夜半歌声》导演马徐维邦;左翼美术的成员有木刻家王琦、许幸之;艺术设计及漫画家有张光宇、叶浅予;新兴油画的代表有诀澜社发起人庞熏琹以及倪贻德;中国画的革新大师有黄宾虹、潘天寿;此外艺术史学者及翻译家傅雷,第一代欧洲海归的雕塑家及现代诗人李金发,他们均曾是上海美专的师生。除了美术教育,上海美专还设有音乐部(1949年后独立为上海音乐学院),并成立各种文学社和戏剧社团。著名的音乐作曲家贺绿汀亦曾是美专的音乐教师。
上一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是左翼运动的重镇。中共的左翼社团也渗透进上海美专,通过美专的社团吸收美专学生加入左翼阵营。赵丹原为美专的国画系学生,正是经由美专的左翼剧社加盟了左翼电影运动。上海美专的毕业生吴印咸、许幸之、王琦等人之后还投奔了延安。在以往有关上海美专史的研究中,往往强调刘海粟的市场化办学和与各界社会阵营及不同政治取向的人际交往,却忽视了部分美专师生的左翼取向,比如左翼艺术家在上海美专的教育背景,以及美专校园中左翼社团的存在。
被称为“黄金十年”的上 世纪上海20、30年代(大约1927-1937年,40年代后期也可看作抗战前十年的延续),实际上也是文艺的黄金十年。这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第一波发轫期,其标志是电影、摄影、木刻、漫画、艺术设计、新兴油画、国画的现代改造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推进,初步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原创特征。
在欧洲的视野之外,中国的左翼电影在上海异军突起,建构了中国的政治现代性的影像美学和大众电影叙事;新兴的左翼木刻相伴而生,吸收了欧洲、俄罗斯的左翼木刻,使中国具有启蒙主义色彩的新艺术具有了世界性;吴印咸有关左翼电影人士和延安中共领袖的早期摄影,确立了城市左翼知识分子和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抵抗领袖的肖像美学。张光宇与叶浅予等人创造了中国早期现实主义的城市漫画,张光宇在家具、书籍装帧、舞美、烟标和城市漫画等领域找到了中国传统的现代形式,尤其是他创造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现代漫画形象。
庞熏琹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诀澜社,建立了第一个现代主义绘画社团。在上海的大都会背景和华洋杂处的拼贴化的海派格局中,黄宾虹、潘天寿以渐进主义的传统变革的方式在中国画的现代改造上初现雏形。他们在上海美专引进西方的框架下,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的训练课程,比如“金石学”、“诗画题跋”科目,这些课程传承中国传统的水准,在目前的美术学院体系内至今仍无法超越。
左翼电影和摄影、新兴木刻、现实主义的城市漫画、现代主义的绘画社团、城市化的现代设计,这在30、40年代的上海均属于“先锋文化”,并汇聚成现代城市艺术的第一个高潮。这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艺术的“先锋”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均担任过上海美专的任课教师,或是美专的毕业生。
民营艺术教育的里程碑
上海美专的成立早于杭州国立艺专。一百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的改革重新引入1949年中断的市场经济,并允许重新兴办民营教育,上海美专的办学模式必然成为美专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议题。
从1912年的一幢石库门房子起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至1949年上海解放初被接管登记,刘海粟已在上海拥有多处校舍,并在江湾附近储备了近二百亩地,如果条件成熟,刘海粟似乎在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即将上海美专扩展为上海艺术大学。在上海美专的校董会议和财务记录中,1912年至1949年三十多年间,美专的财务状况并非总是资金充足。
尤其在抗战期间,因为流亡或经济窘迫,美专的生源开班不足,有时一个专业班二三十个学生,到三年级时只剩下五六个学生。有些专业则因为开风气之先而没有生源,比如李金发一回国,刘海粟即邀请他在美专开设雕塑课,但该班首次招生未招到一个学生,只得取消当年的雕塑专业设置。杜月笙、黄金荣、王一亭等上海大亨曾是美专的校董事会成员,他们还数次为美专私人捐款,以填补美专的财务缺口。
上海解放后的上世纪50年代初,市政府发放的私营企业财产登记表上,上海美专已拥有庞大的土地和资产。这笔让人由衷赞叹的巨额资产像一个神秘的谜,体现出刘海粟惊人的事业意志、社会活动家的个人魅力以及经营和理财能力。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解放,上海历经北伐、抗战、国共内战以及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美专的财务状况又时起时落,在这30多年的历程中,刘海粟苦心经营,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仍将上海美专的校产和教学条件带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有关上海美专近40年的创业史研究鲜有人涉足,事实上这是一个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对中国当代的民办教育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与杭州国立艺专相比,即使刘海粟与蔡元培有着忘年交的个人私谊,但除了蔡元培个人道义上的支持,上海美专主要是靠市场经营和社会支助成长的。上海美专的校董会是最具海派特色的,既有民国前教育部长蔡元培,亦有上海大亨杜月笙、黄金荣,以及商会领袖王一亭。这或许可以改变后人对杜月笙、黄金荣的历史记忆的印象。
由于市场化办学和校舍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1949年建国后,上海美专的声誉被一定程度的污名化,比如“野鸡学校”之类。上海美专的历史档案至今现存大量的国民政府针对私立学校的年审填表,还有为数不少的刘海粟与上海市教育局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管辖私立学校的官员的往来信函。这类文献表明,民国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教育资质、教学指标和年度状况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年审程序。
除了政府的制度监管,上海美专的课程体系、校务制度以及学生会、社团、毕业会、画廊等校园的社会设置都接近一个现代大学的完整建制。查看一下美专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课程表,不仅与欧洲美术学院对应的各个专业全面设置,还有一些有关人文科学和中国传统的重要课程,比如“哲学史”、“金石学”、“诗画题跋”。1949年至今,一些国内重要的美术学院也未正式设立过这些课程。美专还有定期的教师参加的校务会议,教师们每周或每月讨论教学问题和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教师会议的记录反映了上海美专的教师治校的民主风气。
在市场资本主义下,上海美专不仅凭着卓越的现代经营和中国式的社会相助,在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智闭塞的环境下顽强地成长,而且学校制度和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教学质量为一流水准,当时国内一流的艺术家和学者绝大部分在美专任过教职,可谓群英荟萃。作为民办的艺术学校,如果不是由于历史变故,上海美专可能发展成一所中国最高端的私立艺术大学。
兼容并蓄的海派之道
与民国时代崛起的上海各类大学相比,上海美专可能是最具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的里程碑,在政治、社会和艺术上体现了多元并存的海派之道。
在上海美专的校董会名单上,赫然列有各种价值取向的社会名流,其中既有辛亥革命元老、民国首位教育部长、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有杜月笙、黄金荣等城市大亨,更有社会名士王一亭。至今各种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均无有关这个校董会构成的缘起的解释,但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历史复杂性,即黑道大亨崛起后对于城市名校的支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证明了刘海粟不愧为一个有真正个人魅力的社会活动家。
城市社会对上海美专的全力支持,对此后的美专命运是一把双刃剑,它成为了美专在民国时期坚实的生存基础,但又在1949年后因为社会体制的巨变而无法生存。在美专的中下层师生中,则渗透当时的城市左派的文化影响,教师如倪贻德,学生如许幸之等。
在艺术上,上海美专同样体现如同政治取向的多元化。一方面,刘海粟对海归的留欧艺术家求才若渴,上海美专率先与留法的雕塑家兼诗人李金发合作开设雕塑专业;另一方面,美专也邀请了一代宗师黄宾虹、潘天寿等传统艺术精英执教美专。各种新潮艺术形式(电影、摄影、艺术设计、城市雕塑、新兴木刻等)以课程和学生社团等方式遍地开花。在教师构成上,不仅有留法的庞熏琹、李金发等人,或者黄宾虹等传统派大师,还包括日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倪贻德。
上海美专几乎汇聚了来自各种政治和艺术取向的教师,在教育体系和教师结构上与杭州国立艺专难分伯仲。1949年后,有关上海美专因何丧失独立的学校名义并迁出上海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没有正解的历史之谜。作为现代艺术重镇的上海,1949年后不再存在独立的美术学院,它于上世纪50年代被指令与苏州、南京美专合并,几乎是在其最繁荣的时期中途夭折。
值此上海美专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期待出现一座独立的现代美术学院仍是上海几代艺术人的梦想!刘海粟先生曾创造的教育奇迹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城市记忆之一,它是城市社会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格局创造的文化奇迹。这一被历史变故遮蔽的现代意义,将使后人对刘海粟先生及上海美专愈发产生由衷的敬意!随着历史政治的远去,刘海粟及上海美专将越来越显现其正面的深远意义!■
(作者系批评家、“不息的变动——上海美专百年纪念展”学术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