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2024西泠春拍 | 中国最早银质记值货币承安宝货及明清银锭精赏

时间:2024/7/10 16:23:22  来源:西泠拍卖

  金代承安宝货银铤被史书明确记载,也在当时广泛流通,但在王朝更迭后的数百年里却一直未见它的真容。一段时间里,世人对其存在的真实性都有所质疑,而实物发现后即被中国钱币博物馆等数个国家级馆藏机构列为镇馆之宝,堪称辽金钱币大珍。

  2024西泠春拍所呈金?承安宝货拾贯省五两银铤为中国钱币史上最早的银质记值货币,是目前已知唯一“承安宝货”伍两银铤真品。

  承安宝货银铤为金章宗完颜璟于承安二年(1197年)开铸的银质记值货币,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有官方明文记载的、由政府发行的,有固定名称、形制、等级、面值,有发行机构签押的国家银币,且严格规定不能截凿使用,已具铸币的特点,是我国法定记值银铸币的开始

中国钱币博物馆陈列的“承安宝货”

  承安宝货流通时间短,铸量少,且作为贵金属货币常被时人及后世改铸,故存世量稀少,极为珍罕,为辽金钱币收藏中的大珍之品。据史书记载,其分为五等,目前所见实物皆为一两、一两半的小值银锭,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民间流通甚少。

  2024西泠春拍为藏家呈献金代承安宝货一枚,计重伍两。此枚银铤弧首束腰,为宋金时期典型的形态,铤面以模具活字戳印铭文:“承安宝货”“伍两准”“十贯省”“库□”“部□”,戳印清晰,力道十足。其背蜂窝明显,契合官炉铸相特征。

2024西泠春拍

金·承安宝货拾贯省五两银铤

重量:197克

说 明:公博XF,60101215。

  承安宝货银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官方明文记载的白银记值货币。由于其为贵金属货币。加之实际铸行时间仅二年多,故史铸量当为不多。实物遗存至今发现甚少,各等遗存银铤皆十分的珍贵,乃辽金钱币收藏中的大珍名誉之品。

  该枚银铤,可见“承安宝货”四字置于银铤上部,右边“伍两准”三字,左边“拾贯省” 三字,下面分列部、库及其花押符。

行废一个王朝的盛衰见证

  公元1114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第二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25年金朝攻灭辽国,次年又顺势灭亡北宋,占领华北广大地区与南宋、西夏形成对峙的局面。
在金朝经过金世宗长达29年的统治,奠定了“大定盛世”的时候,草原上的蒙古人也在金国北部迅速崛起,也成为后来覆灭金国的最大势力。


金朝帝王列表

  金世宗之后,嫡长孙完颜璟继位,成为金朝第六位皇帝,其统治期间(1189-1208年)是金代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

金章宗完颜璟

  在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金朝与南宋之间保持了长达40年的和平,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然而,这段时期内,以游牧为生的蒙古人却时常侵扰金朝的边境,金章宗在位时,为了抵御蒙古的进犯,金朝不得不兴兵抗敌,深入蒙古进行讨伐,这无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此同时,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也接连发生,使得金朝的国力逐渐衰退。

《金史》(明初刻本)关于承安宝货行废的记载

◎ 《金史·志第二十九·食货三·钱币》:

  “(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须,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

  据《金史》记载,金朝开始铸造“承安宝货”银铤的原因,是因为旧有的银货币每铤重达五十两,民间使用极为不便,常常出现截凿的情况。

  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承安年间连年不断的战事,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加之各种天灾的影响,财政状况日趋紧张,亏空严重。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金朝大量印制纸币,导致纸币,特别是大额纸币的贬值和流通不畅。这不仅影响了边防军需物资的购买,也影响了官兵的工资发放。

  为了保证官兵的收入,稳定货币流通,并解决因铜钱不足而导致的小额交易不便的问题,金章宗在承安二年(1197年)十二月下令改铸使用较为保值的“承安宝货”银铤,与交钞搭配使用。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朝的财政危机,稳定了货币流通,但也无法完全逆转金朝逐渐衰落的命运。

◎ 《金史·志第二十九·食货三·钱币》:

  “时私铸‘承安宝货’者多杂以铜锡,浸不能行,京师闭肆。五年十二月,宰奏臣:“比以军储调发,支出交钞数多。遂铸宝货,与钱兼用,以代钞本,盖权时之制,非经久之法。遂罢‘承安宝货’。”

  承安宝货推行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金政府仍坚持大力推行纸币,钞票发行浮滥依旧,造成每银一两折钱二贯的官价无法维持,在流通过程中,承安宝货不是被藏匿起来,就是被改铸并降低成色以减少损失。“时私铸‘承安宝货’者多杂以铜锡,浸不能行,京师闭肆”。

  同时,承安宝货并未垄断白银货币的铸币权,虽然规定不准截凿、伪造,但对于铸造其他各种银铤并未禁止,这也让承安宝货的推行遭遇困难。而政府又“恐民用银而不用钞”,三年后,承安五年(1200年)十二月,承安宝货“盖权时之制,非经久之法”,因而废止停用。随着承安宝货银铤的废止,金代历史上的“承安”年号也随后结束,继而进入“泰和年”。

  承安宝货的铸行不仅是金朝货币制度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这个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它的发行和废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朝政府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应对内外困境的努力,反映了一个王朝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经济挣扎和政治无奈。

探寻数百年悬案的最终解开

  金朝灭亡之后,史料中提到的“承安宝货”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后世一直未见实物。因其制造方式和外形特征,都无详细的记载,“承安宝货”真实性的争议逐渐成为历史的一大谜团。

  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方孔银钱,上面铸有“承安宝货”四字,但其真伪也一直备受争议,币界多认为是民国古董商人臆造而来,原因就是不符合史书 “承安宝货”为银制的记载。

  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在整理各地金银收兑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四枚形状独特的纯银铸币。这些铸币形似马鞍,上下宽阔,中部微束,边缘刻有三道水波纹,并刻有“承安宝货一两半”等字样及押记,与《金史·食货志》中的记载相吻合。然而,鉴于其来源不明,国内学术界对这些银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了疑问。

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发现的四枚承安宝货之一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不过,随着后续的考古发现的进展,这些银锭的真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马鞍形承安宝货银铸币的真实存在被肯定。这一发现不仅为长期以来的谜团画上了句号,更对中国货币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承安宝货银锭的发现,无疑是中国钱币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1994年,中国钱币学会在评选首届“金泉奖”时,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因这一发现荣获了“重大发现”的殊荣。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届“金泉奖”的评选中,“重大发现”奖项仅有首届被“承安宝货”摘得,其余三届均为空缺,这足以彰显承安宝货银锭在中国钱币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承安宝货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币制的研究内容,还为研究金代社会经济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等级数十年争议未定的课题

  在金朝,白银被广泛用于赋税、军资、赏赐、薪俸和商业活动等,成为金国重要的大额支付和贮藏手段。承安宝货的等级在《金史》已有明确记载:“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但具体等级重量未做详细说明,目前所见承安宝货实物存世极少,大部分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且主要集中在一两和一两半两种规格上,成色95%以上。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按照承安宝货每两折钱二贯的换算标准,可以推测出其五等计重为“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和十两”。

  其中一两、一两半有考古实物,十两也是史书记载的确定面值,只有中间两个级别暂未确定,2024西泠春拍呈拍的金?承安宝货拾贯省五两银铤为承安宝货等级银铤之可靠实物,可对其等级计重再做重要补充,也为其五等面值分类中的“五两”划分提供了确凿证据。

  至于最后一种等级计重,学界存在多种观点,如二两半、三两和七两半等,但普遍认可的是“二两半”这一说法,不过仍需进一步的实物确证。

2024西泠春拍

金·承安宝货伍两银铤

  关于金代的量制,由于文献记载和实物考证的缺乏,其单位量值尚无准确标定。然而,通过与宋朝时期的银锭进行重量对比,学界普遍认为宋金时代的1两相当于现在的40g,即一斤相当于现在的640g(成语“半斤八两”即与此量制有关)。

  利用承安宝货实物,学界对金代量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不同等级的承安宝货银铤进行实测,发现同等级银锭的数据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这些数据推算,金代1两的计重范围大致在38.5-40.5g之间。考虑到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铸造误差,承安宝货与同时期宋金银锭的计重基本一致。

  2024年西泠春拍上的金?承安宝货拾贯省五两银铤重197g,换算后1两相当于39.4g,这一数据也在馆藏实物计重的均值范围之内。

流通货币制度革新的大范围尝试

  在金代之前,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中,白银的使用长期受限于传统的称量货币形式,未能有所突破。然而,承安宝货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转变,其性质是“铸银”,即投入流通的银铸币,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称量银铤截然不同。因此,承安宝货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具备流通属性,还能够与铜钱、宝券等其他货币形式进行兑换。作为金代官方的货币体系,承安宝货的推行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货币革新。 
  与旧例银相较,承安宝货用途、使用范围更为广泛,除了史书记载的官兵薪俸和边戍军需,奖励南粮北运,赋税征收等之外,还用于商业流通和民间的日常经济往来。

章宗时期金代疆域及五京划分

  按照《金史》记载,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时交钞稍滞,命西京、北京、临潢,辽东等路一贯以上俱用银钞、宝货,不许用钱,一贯以下听民便。” 金章宗时金朝共设五京、十四总管府、十九路,承安宝货银铤的流通范围是西北二京、临潢、辽东等路,大致是现在的大同到北京、辽阳以北一带,可见流通范围之广。而承安宝货的发现地点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省,这与历史记载相符。

  承安宝货的流通范围不仅在金朝的中心地带流通,更延伸至边疆地区,促进了金朝内部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联系。这一货币的推广,体现了金朝政府对于经济统一和管理的重视,也反映了金朝对于货币制度革新的决心。

  尽管承安宝货最终因各种原因而停止流通,但它在金朝乃至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记忆。

钱文尚有特殊花押等待解读

  金代,银、钞、钱三类货币并行,金代铸造并发行的银铤,器形、蜂窝、丝纹以及铭文制作都与南宋铤相仿,亦有官铸、民铸之分。

  官铸银铤大都铭文比较复杂,记有重量、用途,并有工匠和保铺、引领、校验者的姓名。民铸的铭文比较简单,记有重量以及行人、称子的名字。用以说明银铤的由来,以昭信用,方便核查。金代银锭上往往会有许多符号和画押戳记,既非汉文,也不是女真文,大多数无法释读。

  大部分金代大银铤记录文字的方法是用手工直接将文字凿刻在银铤上,而承安宝货上的文字不是錾刻而为戳印,即在铸造银铤没有完全冷却时用戳押打印上去,这与之前官铸大锭有所区别。“承安宝货”为弧首束腰面宽底窄的扁平铤状,型制为马鞍形,正面内凹,背面有蜂窝状气孔。戳印“承安宝货”等铭文字样。

  “承安”为金章宗年号,“宝货”为辽金特殊的货币名称。一两及一两半银锭,“承安”、“宝货”本应连凿一起,以便识读,但限于铤面狭小而落行于腰部,故应连读为“承安宝货”。“宝货”后标注“壹两”或“壹两半”,此为银币的记值计重,即币值。

承安宝货一两、一两半银铤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金·承安宝货拾贯省五两银铤,与目前发现的一两及一两半银铤文字版式和印文有所不同, “承安宝货”四字一排,自右横读,是规范的四字连文。右列“伍两准”三字,左有“拾贯省”三字,下面戳印“”库”、“部”及花押符。钱文内容与一两、一两半银铤相较,除了计重“伍两”外,下方多了“准”和“拾贯省”几个字。

2024西泠春拍

金·承安宝货伍两银铤 钱文及花押

  “准”字为准确、标准之意,表明此银锭铸造足两、规范。“拾贯省”是对“每两折钱两贯”的标定,说明此银铤可兑换文钱10贯,或同等价值的纸钞。而“省”即为“省陌”的简称。在古代,钱币数量以百数为一百者谓之足陌,不足百数作为一百者谓之“省陌”。


2024西泠春拍金·承安宝货拾贯省五两银铤

承安宝货“伍两准”、“拾贯省”戳印

  根据学者研究,省陌或始于五代以前,行于唐宋,出现“省陌”的原因是铜币体系下国家铸币不足,市面钱荒造成的,亦有政府、钱肆对民众盘剥之嫌。而各时期、各政府对于省陌的数值规定也各有不同,一般是七十七枚钱币作为一百来使用,在《宋史·食货志》 中就有“以七十七钱为百”的记载。而金朝则定800文钱为一贯,这也是金朝为了吸引邻国铜钱流入而采取的一种重要举措。也就是说,承安宝货每两实际可兑换铜钱为1600文。

有关省陌的记载很多,其有代表性如: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今市井交易又懟其五,谓之依除。” 

  而省陌之“陌”本无二音,但读法或应同“百”,亦或“陌”古音或与“百”相近,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四所言:“今之数钱,百钱谓之‘陌’者, 借‘陌’字用之,其实只是‘百’字, 如‘什’与‘伍’耳。”此点与南宋“临安府钱牌‘准贰伯文省’、‘准叁伯文省’、‘准伍伯文省’”上的“伯”字情形相同,钱文亦可对照“省陌”之“省”。

 

2021西泠春拍

南宋·临安府行用准三佰文省铜质钱牌

钱文含“伯”、“省”二字

  目前所见“承安宝货”实物均有“库□”、“部□”两处花押,根据金代交钞及其他银锭推断,“承安宝货”戳印的“库□”铭文是金朝所设货币管理机构交钞库的检勘押记,而 “部□”为尚书户部勘复押印,二者互勘,用于防止银锭铸造过程中的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而两个特殊符号,还有待更多信息和实物对比研究后进行解读。


2024西泠春拍

金·承安宝货拾贯省五两银铤

“库□”、“部□”两处花押

  承安宝货的发行,开创了中国银铸法币的先例,揭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的新篇章,是我国货币正式进入法定记值银币的开端,影响了元朝及以后的中国古代及近代币制,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承安宝货伍两银铤作为承安宝货的一种,体现了金代的铸币技术和货币设计理念,其保存状态良好,字迹清晰,库、部押记明确,为研究承安宝货的等级划分提供了确凿的实物参考,为揭示金朝的货币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24西泠春拍

明·广西桂平县起解税契银伍拾两银锭

重量:1856g

说 明:中乾AU,81901878。

  本品为房屋土地交易契税银,旧时民间不动产买卖典当,在契约成立之后,新业主向官署办理过户手续时所缴纳的税款。桂平,别名浔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县级市,由贵港市代管。

2024西泠春拍

明·福建莆田县匠名仲十两银锭重量:388.3g

说 明:公博AU58,1610016100。

  莆田市位于福州和泉州之间,既是福建省南北两个最为重要的府的屏障,又是两地的交通汇聚之处,无论是海运和陆运,均把这里作为枢纽,因此是“襟要之地”。本品铸造规范,略呈方形,是明代后期福建地区的银锭造型。

2024西泠春拍

清·辽宁安东福源金店五十两银锭

重量:1795g

说 明:华夏UNC,989932。

  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析大东沟以东至爱河地设置安东县,隶属奉天府凤凰直隶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安东县归奉天省东边兵备道辖。宣统元年(1909年)东边道改名兴凤道,又属兴凤兵备道辖,安东县属之。

2024西泠春拍

明·二十五两银铤

重量:907.5g

2024西泠春拍

清·浙江嘉兴廿四年文元五两银锭

重量:186.8g

说 明:公博MS64,1610031687。

2024西泠春拍

清·云南宝成字号三戳五两银锭通长:51.8mm重量:136g

说 明:华夏完未UNC,982124。

2024西泠春拍

清·浙江宁波鄞县元年徐璋五两银锭重量:187g

说 明:公博MS60,1610031026。

2024西泠春拍

清·四川夔关匠胡英“福”十两银锭重量:350.8g

说 明:公博XF,60101215。

  锭造型浑圆朴拙,铭文全字口,吉语“福”字戳,较为稀少,原味包浆,锭型独树一帜,为夔关早期关税折银,存世稀少,夙为川锭名誉品。

  夔关是设在四川东部的夔州府(今重庆奉节)的内陆税关,是清代中国最大的商税榷关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对过往川江的商船征收的商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