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历史的注脚——儿童形象在中国现代绘画创作中的渐变和突破

时间:2024/6/8 16:13: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母与子之十九(油画) 1995年 闫平
中国美术馆藏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它们以不同的轨迹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文化高峰。绘画在这灿烂的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图像语言记录着时代的丰富多彩,作为一种旁证和诗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一起见证历史的变迁和更迭。

  纵观东西方美术史,儿童形象一直贯穿于艺术作品中,在西方中世纪绘画中,儿童形象常常以圣母怀中圣子的形象出现在圣像画中,但这一时期的圣子更像是成年人的等比缩小版。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们的思想开始觉醒,绘画主题不再仅仅是赞美上帝、表现上帝,而是将普通人的情感表现在绘画中,开始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鲁本斯创作于1618年的布面油画作品《小孩头像》,将稚嫩幼童的形象与其红扑扑的脸蛋体现在画面中,这纯粹是世俗的场景。

  相较于西方绘画史中儿童形象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中国绘画中的儿童形象则始终是世俗生活的体现。从古代壁画中缩小的“成人形象”到唐宋以后天真可爱的描绘,再到传统年画里对现实中儿童的表现。古往今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儿童形象的描绘与想象的热情。如中国古代绘画中,唐代《双童图》、宋代的《婴戏图》,或从宋代延续到今日的《百子图》均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儿童形象以单纯、本真、生命的启示、对未来的期许,成为最容易打动观众情感、引发共鸣的题材之一。

  20世纪初,中国美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是以中国画、版画、工艺品等艺术形式呈现的,直至民国时期,国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带来了西方的油画,并扎根在中国大地,影响了很多本土的艺术家,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愈加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形式,也创造了更多的儿童题材作品,同时这些艺术作品无形中也起到记录时代变迁和岁月更迭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油画家与时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走出画室,到条件艰险、动荡的斗争生活中画贫苦的人民、英勇作战的战士。画家冯法祀通过孩子忧郁的眼神和朴素的衣服,传递出小男孩忧伤的神态,来揭示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底层儿童的生活状态。《流浪儿》是画家孙宗慰1939年创作的油画,画面是一个流浪的儿童,穿着破旧的长衫,表情呆滞地坐着,手里拿着乞讨来的食物,整个画面沉重悲伤。苦难生活是这个时期艺术家创作的主题。通过以上作品,我们发现在艺术中,苦难儿童形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写照,一方面艺术家也借由儿童形象来传达他们的艺术诉求。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形象洋溢着新社会的新气象。儿童的天真烂漫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相契合,象征了新时期再造山河的豪情。如列阳1954年创作的《行军途中》,画面的中心是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在给解放军叔叔跳舞,士兵们围坐一周鼓掌欢笑,画面的右侧老乡在和子弟兵亲切地交谈,这幅作品传递出新中国人民与子弟兵亲如一家的火热感情以及新时代给大家带来的幸福感。

  改革开放后,作品的主题多转为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强调人性与真实。因此,在对儿童形象的表现中,尽管仍有革命历史题材的描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骤减。以日常生活的母子、祖孙为主题,通过儿童的嬉戏、学习,表达人间朴素情感的家庭儿童类作品日益增多,这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是最为突出的表现。

  这一时期,表现儿童形象的作品一方面描绘儿童纯真的本身,另一方面艺术家赋予作为个体儿童更多的自我思考。这些油画上的改变是艺术家思维觉醒的结果,同时也预示了中国油画在进入当代之后,儿童形象在表现形式、艺术语言和个人风格上的全面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艺术家对绘画个性化语言和探索的深入,儿童形象的表现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形式不一,形成了“新写实主义”等艺术风格。闫平持续创作的《母与子》系列油画作品里,通过一位母亲的视角,让艺术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她由这种最本源的个人经验出发,抒发人间真、善、美和母子之间的真情实感。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洪流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迭,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衍生出很多非主流文化,被年轻一代人所接受并融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其中动漫卡通形象是当代艺术家呈现最多的主题之一。卡通动漫文化的风行,引领了全国范围的“卡通”风潮,卡通综合语言以其强烈的图像识别性和趣味性、充满童话式的纯美与隐喻在当代油画中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物质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深入扩张,卡通绘画中的儿童形象越来越走向夸张的变形和奇妙的幻想,同时,形象的浪漫、可爱、怀旧与忧伤、荒诞等并置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反差,在虚拟化的视觉中保持了一种平衡。

  在中国当代油画发展过程中,儿童形象充满对现实世界的叙述和隐喻,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成为大历史的旁证,儿童形象作为独立题材元素出现在艺术创作中,将孩童的天真、可爱、稚嫩的形象,与大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形成观者与画面之间互动与错落的时空关系。艺术家通过儿童的视角,去反映时代与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用艺术语言传达画家对整个时代的思索和叙述,形成可爱的形象与画面趣味,抒发出对友爱、向上、美好的和谐社会的呼唤。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样化文化在绘画艺术方面呈现了不同形式,绘画又回到其应有的表现方式和叙事语言之中,摆脱了传统叙事风格,更加注重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及生活体验。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