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出画成舞” 让国宝“活”起来

时间:2024/6/1 8:58: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古典舞《簪花仕女》剧照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供图

   一幅古画在眼前缓缓褪色,画中影调与台上舞者逐渐重合,婆娑起舞间,焕活了唐代簪花仕女的模样,在光影和神韵交错间,舞台仿若妙染丹青……这是古典舞《簪花仕女》的演出景象。近年来,辽宁文艺工作者以舞蹈语汇诠释文物精髓,用跨界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多件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国宝“活”起来,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历史导读”。

   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群舞《大河三彩》“破圈”之后,中国古典舞正在经历“寻古”热潮。辽宁舞蹈界也陆续推出了《簪花仕女》《清风徐来》《月洛惊鸿》等以古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让传统文化之美在舞蹈艺术中得以延续。

   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出品、沈阳演艺集团创排的古典舞《簪花仕女》,脱胎于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国宝《簪花仕女图》。古画中描绘了唐代仕女赏花游园的情形,而据其改编的舞蹈,则通过中国汉唐古典舞的舞姿再现千年名作的悠长意蕴。

   “原画中有个拈蝶的细节,我们用舞蹈动作表现蝴蝶识香落至一位仕女的手中,再到蝴蝶飞落至仕女的肩头,引来了所有仕女扑蝶嬉戏。”为了更好地用艺术赋予文物新的表现形式,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古典舞《簪花仕女》的编导张杏力图通过细节和舞者身体形塑激活历史记忆,让文物在艺术创作中舞动起来。

   在一画一舞的呼应中,观者仿佛跟随演员踱步于盛世大唐,在惊喜与惊叹间,不由自主地对唐代画家周昉创作的《簪花仕女图》产生无穷兴趣。“人物画的最高境界就是传神,我们追求的是画中人的自然感和眉目间传递出的感情,尝试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当时仕女的雍容华贵。”舞蹈演员郑海燕说。

   自2022年3月创排至今,古典舞《簪花仕女》荣获第九届辽宁舞蹈荷花奖金奖、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提名奖等殊荣,并在央视春晚等舞台上频频亮相。

   “花开如锦,美丽如画,拈花、执扇、浅笑……这些古画被演活了!”不久前,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前,由沈阳音乐学院“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演出的,以清代《执扇就座仕女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清风徐来》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惊叹声不绝于耳。

   团扇微动,巧笑轻音,沐浴在不疾不徐的春风中,少女们的俏丽身姿在红墙金瓦间飘动,用团扇意象投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民族内涵与精神,展现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她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静坐沉思,展现出仕女在画中的静谧安详。清代女性柔韵之美、温婉之美的典型形象,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舞蹈语汇生动呈现。”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授沈艺告诉记者,《清风徐来》在沈阳故宫上演,与这一文化地标相映成趣,让更多海内外游客沉浸式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今年“五一”假期,来辽宁省博物馆观展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天,悠扬婉转的旋律渐起,一群发髻高耸、裙裾飘飘的女子从四面走来,扬袖转身,与观众擦肩而过。身着一袭红衣蓝裙、手执白羽红扇的“宓妃”,娉婷袅娜,拨裙回转,惊艳了众人。

   这场美不胜收的舞蹈“快闪”活动,是由辽宁歌舞团、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创排的《国宝辽宁》系列舞蹈作品之“洛神篇”的首次亮相。现场为观众展示的女子群舞《月洛惊鸿》的部分片段,是以《洛神赋图》为创作蓝本,塑造出端庄秀美的洛神形象以及超然脱俗的审美意境。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曹植名篇《洛神赋》为对象,创作了人物画长卷《洛神赋图》。此图真迹未能流传,宋人的摹本较好地保留了原作风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迹,《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也成为辽宁省博物馆镇馆国宝之一。

   “这段3分钟的‘快闪’表演融入了敦煌壁上舞等元素,希望我们的表演可以唤起观众共鸣,加深文化认同。”“宓妃”的扮演者李博说。

   据辽宁歌舞团党委书记、副团长马玉丽介绍,为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院团在排练前特意邀请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演员深入了解画作内涵。“国宝和舞蹈的精彩联动,让我们看到了辽宁文化底蕴的深厚,特别棒!”观众惊喜地说。

   “如今,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想从不同角度了解古代的历史,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表示,这些舞蹈作品让静态的画面“动”了起来,让人们走近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融合创新的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