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乡创案例 | 北大博士后返乡,让偏远村庄化身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时间:2024/3/13 22:23:18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小篇章《神笔马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沈腾扮演的画家马亮,用艺术将偏远农村打造成世外桃源,使一穷二白的茴香村脱贫致富。

  现实中,类似的故事也在浙江温州永嘉县的上日川村上演。

上日川村

  曾经的上日川只是永嘉县楠溪江畔一个不起眼的偏远古村,一条始于山间晨雾的箬溪穿村而过,两旁是成片的农田和错落的民房。

  如今的上日川村以箬溪为界,溪南属艺术区,艺术空间林立,有高雅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销售;溪北属生活区,满是人间烟火气,村民生活殷实,游客往来不绝。

  今昔对比,巨大的差异源自于一个叫周建朋的归乡人。

  巨变缘起

  周建朋1980年出生于上日川村,自小在氤氲着山水诗的楠溪江边长大。青少年时期,在温州读中专的周建朋,课余时间接触了大量艺术类书籍,从此痴迷上了国画。

少年周建朋

  毕业后,他不顾父母反对跑到重庆,先后报读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专科及本科(自考)、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南师大研究生,专攻山水画。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周建朋试图在艺术创作上寻找新的突破,为此来到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

周建朋在新疆“古丝绸之路”写生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周建朋走遍天山南北,研究新疆山水用墨和用彩,并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山水画,受到了书画界前辈的广泛认可。

《龟兹十万峰之图》周建朋 作

  2011年开始,周建朋先后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博士、博士后课题研究。

  从读中专时离开楠溪江,到温州(市区),到重庆,到新疆,再到北京,在外求学工作的20年里,周建朋内心始终有着浓浓的乡愁。如同他画上的签名总是“永嘉建朋”,家乡在周建朋的心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2016年,周建朋在老家的父母动了重新翻修老房子的念头。借此契机,周建朋回到家乡,把自家三层的老宅打造成了“箬溪精舍”民宿,最初的设想只是接待一些书画家朋友,供大家休憩、游玩、写生。

若溪精舍 图源:永嘉文旅体资讯

  后来入住的团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箬溪精舍”已经难以容纳,于是他租下附近村民的房子,改造成民宿作为写生基地。

  艺术家纷纷来村里写生,小山村的气质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半村丹青

  2017年,周建朋在赴法国调研时,访问了当时的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雷米·艾融。

  双方在交谈中发现中国山水画正在觅索“走出去”的突破口,法国艺术家们也在寻求艺术复兴的新路径,两人由此产生了通过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寻求更多创作可能的强烈想法。

  而周建朋家乡的侨乡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这一想法的实现提供了良好基础。

  于是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2月,“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写生与展览”交流暨启动仪式在凡尔赛拉开帷幕。

  5月,雷米·艾融、安德烈·布布奈尔、刘曦林、程大利等22位中法艺术家来到上日川村。他们在永嘉的母亲河——楠溪江边,在古朴祥和的村子里支起画架,感受和描绘永嘉的山水风光之美与中国乡村的民风民俗之美。

法国艺术家在上日川村写生 图源:永嘉文旅体资讯

  2019年4月4日,“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作品展”在法国凡尔赛举办。22位艺术家的近80件描绘山水永嘉的绘画精品,由此展现在法国乃至世界人民面前,使得他们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

“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写生与展览”交流暨启动仪式现场  图源:艺术中国

  “当巴黎遇上温州”系列活动历时一年多,得到了两国各级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很快,第二个“遇上温州”活动如约而至。

  2019年9月,“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系列活动在楠溪书院启动。共有24位中英两国艺术家、理论家参与其中。

“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系列活动大合照

活动期间,艺术家们不仅在上日川村写生创作,还很积极地参与下地劳作,体验晴耕雨读、耕读传家的永嘉传统生活方式。

中英艺术家在南溪江畔写生 图源:楠溪江旅游网

英国艺术家在上日川村里认领菜地进行耕种图源:温州日报

  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主办、周建朋担当活动策划的“遇上温州”系列活动,向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同时让国际艺术融入乡土文化肌理,从而让小山村蜕变成了国际艺术村。

  中外文化不断交流的同时,在当地政府与杰出乡贤的推动下,2018年上日川村正式启动了集艺术教育、艺术文创、艺术会展等项目于一体的“箬溪国际艺术村”的建设。

图源:若溪精舍公众号

  如今的上日川村,农民菜地被改造成艺术家园地,村民家中办起了美术展览馆,闲置农房升级为艺术图书馆、山水画馆、书法馆、文创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美学微空间”自然地植入乡村建筑中,仿佛一个大型的没有屋顶的展览馆,到处充满了艺术气息。

  半村烟火

  不同于周建朋等回乡建设的乡贤和外出漂泊的其他村民,周送是村里少有的,安心留在家乡做事的年轻村干部。最初当周建朋忙着改造庭院时,周送偶然的一次搭话,便察觉出属于上日川村的发展机遇就要来了。

  也因此,两人从上日川村分开的人生轨迹,最终又因为上日川村而重合在一起。

  周建朋的“箬溪精舍”建好后,作为写生基地,陆续与全国28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看着一茬接一茬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艺术家进到上日川村,却因无处可住、无处休闲,只能分流到其他景区酒店,周送很是头疼。

来上日川村写生、考察的团队

  而与此同时,村里常住人口只有八百多人,很多新建的房子几乎都是空置的。明明有需求,又有资源,白白浪费实在太可惜。

  为此,周送开始鼓励村民开民宿、开餐厅。村民邹雪兰就是其中之一。“一开始没有这种想法,只觉得那些艺术什么的也不能当饭吃,但是这几年村里来的人多起来,我们村子家家户户就都兴起做民宿了,反正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成本,没人住我们就收拾干净,有人住就有的钱赚,结果还真是蛮赚钱的。”

上日川村云上·宿(上)与青槑易舍(下)民宿图源:楠溪江旅游

  如今,上日川村已成功改造民宿、酒吧、茶室20余家,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内提供一百多个床位,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年过半百的村民周福区以前试过在北京西红门卖服装,但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回家休养,只能靠干点散工维持生活。村里发展起来后,他找到了一份船工的工作。

  “这几年,到村子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旺季的时候我一个月能赚4000-5000块,淡季也能赚3000块,我之前想都没敢想过。我没见过那个画家,但我很感谢他,他让我这样的人都有收入了,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据统计,2015年,上日川村村民人均收入为9385元,到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21360元。

艺术+乡村+产业

  2022年8月,以“半村丹青 半村烟火”为主题的箬溪国际艺术村首届上日川艺术市集开市暨箬溪艺术品交流中心揭牌仪式于上日川村举行。

  市集共设100个展位,其中烟火区 38 组、丹青区 62 组。烟火区以永嘉本土手工艺品、农产品和传统美食为主,让来往游客品·味永嘉。丹青区摊主则以艺术家、画廊机构为主,并征集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 60 余所高校的师生作品、20 余位艺术家、机构作品及英国、法国、比利时等海外艺术家的作品。


首届上日川艺术集市

  此外,为期五天的艺术市集每天都有不同的艺术文化活动,包括5个单元主题展览、七夕祈巧节、“百企助村”启动仪式、及“艺术点亮乡村 文化助推共富”学术研讨会等。其中“百企助村”启动仪式暨箬溪国际艺术村艺术品拍卖活动筹集的部分资金,将用于“箬溪国际艺术村”的建设及基础运营。

  “共同富裕是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半村烟火’与‘半村丹青’正是与之对应。”周建朋说,村民建民宿、开农家乐、卖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与此同时,村里浓郁的艺术氛围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改善了家乡的生活环境,让大家把日子过得像诗一样。

上日川村

  在周建朋看来,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植入,能为乡村带来质的改变。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注入,到村民本身美学素养、精神文明层面的提升,这就是“艺术+乡村”的概念。

  “1.0版是我们初步的尝试,带动乡村基本的发展,2.0则是探索产业化发展,用艺术来改造家乡。目前村里正在接受油画、漆画定制,几位学生将进驻村庄开始油画和漆画创作。”

楠溪江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上日川村不仅会是中国最美国际山水写生基地,还将会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谈起上日川村的未来,周送也显得很兴奋,今年上日川村又成立了新乡贤参事会,同时获得“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授牌,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回来反哺家乡,也意味着他和周建朋曾一同许下的期许,正变得越来越近。

  案例启示

  永嘉县“永嘉”二字,取“水长而美”之意。悠悠三百里楠溪江亿万年奔流不竭,源自于此的永嘉学派也流传至今千余年而不曾间断。这些年,上日川村所经历的巨变,正是以周建朋为代表的新乡贤践行永嘉学派所主张的“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集中体现。

永嘉学派 石泠先生绘

  周建朋学成归乡,他清楚地知道,温州永嘉尤其是生养他的上日川村的乡村文化存在于何处,也有足够的能力挖掘上日川村的文化价值。他希望以上日川村为载体,打造出艺术乡建的“箬溪现象”,并通过“箬溪现象”的传播为温州乡村乃至全国乡村的发展树立样板。

  澳门科技大学刘琪认为,“箬溪现象”的打造关键之处在于不能脱离温州永嘉的一方水土,更离不开这方水土下养育出来的“周建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程中如何挖掘每个乡村的更多“周建朋”,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共同发动乡村组织力量,激发农民自觉更加值得关注与思考。

周建朋在“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写生与展览”交流暨启动仪式上致辞 图源:艺术中国

  回望历史,千百年来,多少从乡村走出的成功人士,或求学,或创业,或经商,最后都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社会稳定的力量。

  而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优质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乡村人才的支撑力不够,农村社会精英流失严重,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

  今日的乡村,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需要有更多“新乡贤”扎根乡村、献智出力,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希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