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立足点及实践路径

时间:2024/3/6 20:53:16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其在办学宗旨与生源等层面的独特性,更应加强思政教育,以多元协同、全面创新为重要基点,增强学生综合素养。艺术类大学生也是民族院校的重要学生类型,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加之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普遍掌握一定程度的民族特色艺术技能,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人才。结合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学情实际,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需求,民族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致力于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全方位深化价值引领,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从而为处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立足点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坚持正确办学性质,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向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艺术类大学生学情实际,在多元协同、精准发力中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方面,民族院校要坚守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政治底线。民族院校在发展进程中为民族团结、民族统一作出重要贡献。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落实更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民族院校应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铸牢艺术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发挥思政课、课程思政重要作用,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亦是如此,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开展高质量思政教育,既是民族院校实现培根铸魂重要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艺术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民族院校应立足艺术类大学生学情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很多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背景,且思维活跃、自主性较强,再加上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学情实际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民族院校及思政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要理念,结合学情实际调查,全面把握艺术类大学生学习习惯、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自信水平,为制定思政教育目标、选择思政教育内容、设计思政教育模式提供针对性参考,力求在供需平衡中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与实效性。

  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及校园文化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可从学情实际出发,挖掘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并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内容为支撑、课程思政为载体、校园文化为保障,全方位高质量落实面向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一方面,要对接艺术类大学生学情实际,挖掘民族传统艺术资源。思政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在契合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实践。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将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与民族特色文化、宗教、民族地区发展紧密结合,以特色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选择,在教育内容层面贴近民族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学情实际,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首先,要深挖民族传统艺术资源,激发学生情感认同。民族院校应以地方特色、办学实际为依据,挖掘乡土艺术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承角度重视民族艺术教育元素的收集与整理,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内容,并以乡土艺术资源拉近思政教育与艺术类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针对乡土音乐文化资源,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与艺术专业教师、地方文化机构、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等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挖掘民族特色音乐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从创作背景、表演技巧、当代传播等角度收集育人元素,通过转换整合形成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载体,并以此激发艺术类大学生情感认同,以思政教育培养文化自信。

  其次,要融入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奋斗历程中所积累的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民族院校应关注此类资源,寻找以民族英雄、伟大事迹等为主题创作的经典民族红色艺术作品,从中挖掘革命先辈、民族英雄、伟大事迹蕴含的民族精神,并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角度彰显民族红色文化独特性。将此类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带领艺术类大学生在红色艺术作品学习、表演、再创作的过程中,深刻领悟民族精神,感知各民族参与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时代价值。

  另一方面,要推进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增强教育实效。课程思政是推进思政教育在全校范围内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民族院校更应重视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从培育高素质艺术人才角度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模式,进而显著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

  首先,要明确艺术类专业课程育人目标,完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民族院校应以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形势为导向,关注各类专业课程尤其是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拓宽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围。为此,民族院校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育者队伍,将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纳入其中,通过集体备课、合作科研、教学研讨等形式,明确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并在此目标引领下选择育人内容、设计育人模式、完善育人评价体系,在多元协同中完善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其次,要创新艺术类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以人为本吸引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参与度是影响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立足艺术类大学生学情实际,民族院校还需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在艺术类专业课程育人过程中,教师可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情景体验式、“翻转课堂”、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模式,凸显艺术类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以师生紧密互动丰富学生体验,深化价值引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与此同时,要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深化思政教育影响。校园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艺术类大学生还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主体。为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承担好传承民族精神重要使命,民族院校应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以民族歌舞表现、民族服饰设计、民族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带领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多元化文化实践活动,并积极创新传承民族文化,践行民族精神,为思政教育创设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首先,要立足民族特色文化,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民族院校可依托少数民族重要的纪念日或节庆日,组织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以歌舞展演、民族传统服饰展览等形式带领艺术类大学生感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多样形式。同时,院校可开展“非遗进校园”、民族特色文化主题讲座等活动,通过在校园范围内传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传承热情,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其次,可创办民族主题学生社团,丰富民族文化实践形式。民族院校还可在思政教育者的指导下,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社团,带领学生以多元化的社团活动传承民族艺术,落实思政教育。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MSY2018)的研究成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