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0 20:22: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鸡冠红艳(国画) 126×123厘米 李晓军
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写意”,所谓“逸笔草草,神情毕现”,似经意又非经意间传达出丰富的生命情感和独特的精神意志。在历代艺术大家中,吴昌硕处在承前启后的地位,在文人写意画中引入“金石气”。齐白石则开创天真烂漫、大俗大雅一格,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在当代,学习吴昌硕、齐白石一脉的画家众多,但许多人往往陷入传统形式的桎梏,在拓展精神内核上心余力绌,能画出新风貌的更是屈指可数,李晓军便是其中之一。
日前,“心花——2023李晓军作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作为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分为中国画、书法和汉字设计/华文艺饰3个系列,充分展示了其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创作风格。
“心花”映射出李晓军的创作理念,“心花”是“心画”的谐音表达,源自“书为心迹,画为心声”,这是中国书画传统文脉。李晓军认为,中国画最终的落点应该落在人,和人、生命发生的关系上,本次展出的作品也体现出画家心迹合一的追求。
大写意花鸟画历来是论功力、凭笔墨、讲修养、重积淀的画种,对书写性有很高的要求,往往一笔欠佳,就要推翻重来。得益于深厚的书法功力,李晓军以书入画,使其绘画作品气局充盈、气象阔达、风骨峻然;一招一式,皆有来路,书法用笔,贯穿始终,浓厚的金石意趣,彰显了少有的雄壮浑厚的气势,有着逸笔草草传神写意和浑厚庄重的面貌。在展览现场的重彩系列作品中,李晓军往往直抒胸臆、笔笔生发,将书写性贯彻于绘画的始终。其用笔苍劲老辣,流畅洒脱;同时注重色彩的运用,颜色明度与饱和度对比强烈,从笔墨技法中可以看到受吴昌硕等人的影响。寥寥数笔,客观形象跃然纸上,逸笔之间,境由心生。
李晓军对于前辈的学习,不仅在笔墨技法,更在于懂得从前辈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力量中汲取营养。所谓吴昌硕豪迈的面貌、齐白石精微的个性、潘天寿霸悍的气势等等,不仅是绘画的一种风格,更多的是与他们的生命本性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经过多年探索,他深刻认识到仅仅掌握前人的笔墨经验远远不够,修炼和揣摩“自我”与“心画”,以达到心迹同一才能修成正果。于是他开始了对中国绘画本体及文脉更为深刻的思考。他放慢了对外在视觉上追求快感的步伐,重新回到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感悟生命的修炼与体验之中,并形成自己的面貌。展览现场,三张以线条为主的《树》系列引人驻足观看,画面有一种“表现性”,这种“表现性”,不同于西方表现主义,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表现”性,“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面笔墨厚重凝练,笔气连贯,墨法精微,诗书印的完美结合,充满了文人气息。
中国画讲究向内挖掘内心世界,这与西方绘画注重向外反映客观形式是根本不同的理念和路径。李晓军认为,就创新而言,中国书画的“新”应该以“出新”表述更为准确。“‘出新’与‘创新’有着本质的不同,‘出新’是建立在一种平和的修行方式中的,它是以感悟自我、发现自我为基础的,是本真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讲究物我同一、心迹合一的境界。由此自然地、毫无做作地在绘画中表露‘出’自己的心,以人类中独立的自我生命特征区别于他人,如此达到中国式的‘出新’。”他表示。因此,多年来,他在笔墨中修炼自我,将自己的心境、人格与艺术融为一体,强调生命常态与书画之间达到真诚流露、心迹合一的契合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融于自然的心境,他的画力透纸背、形神并茂、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传统书法作品与汉字首饰设计交互展出,这是在传统书画艺术之外,李晓军将对中国汉字的传承创新延伸至工艺美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基于近年来对中国书法发展空间的思考,李晓军认为汉字书写在淡去了记录语言功用的今天,其艺术性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汉字发生发展的历程上看,除去笔、墨与纸张发生关系的元素之外,刻划、铸造亦是汉字传承与审美的重要环节。刀刻给予的凌利、劲爽,熔铸赋予的沉厚、凝重,使我们体会到游离于纸面书写美感之外的特殊审美特质。李晓军认为,中国汉字造型的本质是线与线的组合体,这与世界设计理念的先锋性元素高度契合。如何使中国古老的汉字造型元素融入当代时尚设计中,这是留给艺术家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此次展览推出的汉字饰品系列,就是对金属与汉字相结合的独特美感特征的继承与挖掘,意在使传统的书法从纸面上的线性审美之外焕发出与工业社会相契合的金属性审美元素,使书法中的“折钗骨”美学概念得以质地的还原与再现。“中国书法以它独具魅力的线连接世界。”李晓军秉持的创作理念始终带有未来性和世界眼光,在当代从事传统艺术的氛围里难能可贵。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