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4 21:30:44 来源:新浪收藏
捐赠仪式隆重举行
4月4日,恰是人间四月天。上午10时,《周慧珺书法作品捐赠仪式暨周字缘文集出版首发式》在上海文庙大成殿广场举行。
仪式由上海黄浦区文旅局党组副书记施毓明主持。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
上海市黄浦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峰;
黄浦区文旅局局长许艳卿女士;
上海文庙管理处主任刘栩;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静女士;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郑振华;
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关山青女士;
周艺社社长季恒泉;
另有社会各界嘉宾约200余人。
仪式揭幕
上海黄浦区文旅局党组副书记施毓明主持仪式。
上海市黄浦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峰(右)为李静授牌(捐赠证书)。
黄浦区文旅局局长许艳卿女士(左二)为各大出版社负责人授书(《周字缘》文集)。
李静女士向上海文庙管理处主任刘栩(右)捐赠周慧珺先生作品。
现场情况
注:文庙为活动的顺利举办,特地搭建雨棚以避雨,故场地内光线较暗,像素不够清晰,所以编者对所有图片做了一定程度的微调。
捐赠仪式上,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慧珺书法艺术馆馆长李静首先发言,她说:周慧珺老师是享誉全国的著名书法家,是“海派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周老师对自己的书法艺术馆能落户上海文庙感到非常满意,她怀着愉悦的心情与上海文庙签订了协议,主动提出拟在10年时间里,捐赠400件作品给上海文庙收藏,并在即将落成的周慧珺书法艺术馆作永久展示。
然而,由于健康原因,2017年以后,她感到已经很难写出令她自己满意的作品时,于是她又委托我并告知她的姐妹们,拟用她多年来积攒的稿费向社会回购她的精品力作,帮她完成后续的作品捐赠。
2021年12月27日,周老师与世长辞。
为了完成老师的遗愿,不辜负老师的嘱托。于是,在周老师姐妹俩的支持下,我们决定由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五位理事及一位监事组成周慧珺书法作品回购小组,依靠全国各地“周粉”的力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协议中的后续捐赠数额。
我们相信,今后随着更多的周老师作品在她的艺术馆亮相,一定也能让更多的人在这里了解到周慧珺老师以“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和攀登书法艺术最高峰的从艺过程,这将是周老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现场情况
基金会秘书长、周老师的外甥女关山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周慧珺的艺术馆能够在具有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圣地——上海文庙落户,不仅是周慧珺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整个家族的荣耀”,捐赠更多的周慧珺作品,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基金会理事、周老师的侄女周德音说:“姑妈周慧珺是我从小的偶像,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一直是以她为榜样的,今天我能为寻觅她的作品,回购、捐赠给她的艺术馆出一份力,我觉得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海书协常务理事、基金会理事郑振华说:“我们凭借着对书法事业的热爱、对周老师书品和人品的敬仰,能为今天的捐赠得以顺利完成而出力,我感到特别的高兴”。
基金会理事、灵宝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的周昌说:在参与作品回购的工作中,结识了全球各地周老师作品的藏家朋友,他们都以拥有、珍藏周先生书法作品而感到荣耀。但得知此次为更加丰富和完善周慧珺书法艺术馆馆藏品,他们舍小爱为大爱,全力支持,我深受感动!
现场情况
凝聚着全国“周粉”对周慧珺老师深情厚谊的《周字缘》文集首发式上,周艺社社长季恒泉作了发言,他说:“周慧珺这个名字,她于我和众多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是响亮的、不朽的,我们挚爱并崇敬这个名字!
无法统计,全国有多少人是因她的字才走上了书法之旅,其中又有多少人功成名就,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可以不夸张地说:周字书法艺术带起了一支书法爱好者的大军,这支大军遍布大江南北,活跃在都市乡村;由此也可以说:周字对于海派书法、乃至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这个现象是不可多得的,是应该被珍惜和铭记的。
《周字缘》文集的顺利出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周慧珺书法艺术的崇高地位,见证了周字书法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上海文庙管理处主任刘栩先生接受李静馆长捐赠周慧珺先生代表作品并讲话。他说:六年来,艺术馆展示的周老师作品已经在广大市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外地书法爱好者曾感叹地说:周慧珺是一代书法大家,她的艺术馆能设立在上海文庙,实乃政府有为而市民有福。他说出了全国众多“周粉”的心声。
上海文庙目前已启动了建成后最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由政府投资数亿元打造上海传统文化、名家荟萃的文化高地。修缮后的周慧珺书法艺术馆面积将扩大至2000平米,我们会将周慧珺书法作品重新布局在主新建的观德堂展厅2楼,一楼及地下室都将作为周慧珺书法艺术馆的活动场地。一来增加了作品的展陈面积:二来为今后艺术馆的各类文化讲座、交流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上海文庙及周慧珺书法艺术馆一定会更好的承担起自身在上海城市历史中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作用,在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