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3 20:48:33 来源:艺术中国
带你看懂中轴线,读懂北京城
辉煌中轴:一幅跨越时空的沉浸多感知画卷
梁思成先生曾将北京中轴线比喻为一幅画卷。这幅“画卷”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广场、紫禁城、景山,最后至鼓楼、钟楼,全长约7.8公里。
“中”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构建世界秩序的基础,而北京中轴线则是这一观念在都城规划中的实际表达。中轴线上对称分布的街道和建筑、层次鲜明的建筑色彩、高低有序的天际线、乃至隐秘的空间模数,无不体现着这种秩序。更神奇的是,在7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先人都没有偏离这个秩序,而是为之添砖加瓦,直到今天也是一样,古老的中轴线依然鲜活。
2023年3月28日,首都博物馆迎来了重磅大展“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览以壮美中轴、文化中轴、永恒中轴三大部分,回溯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传承,体味古人“仰天俯地、以中为尊”的中国传统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
中数艺DAC艺术总监王泊乔带领团队负责“辉煌中轴”展览数字多媒体的创作和设计制作,与北京市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馆的领导、专家及策划团队经历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创意、设计和打磨,共同完成了序厅、中轴线数字沙盘沉浸空间、祭祀乐舞、八大工艺、我在中轴线上等17个多媒体互动展项,用交互沉浸的数字艺术化设计理念,丰富的视觉感知与场景互动体验,跨媒介、跨时空的新媒体艺术手法,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体验空间。
中轴印象,始于序厅
当古人抬头仰望星空,文明就开始了。序厅作为展览的开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讲述古人从仰观天象开始,形成一套掌管人间的时空礼序的过程,为观众营造整体的中轴印象。
王泊乔带领的中数艺DAC创作团队在前期设计阶段查阅了大量资料追溯北京中轴线的演变过程,研究了二十四节气影长的规律。序厅屏幕装置由展标、立屏和地屏组成,展标形如圭表立杆,立于地中;立屏以抽象粒子模拟宇宙星空、太阳的东升西落、中字演变,星点演变汇聚,从分散到集中演变出了北京中轴线的基本形态;地屏呈现圭表立杆的影子,并通过太阳东升西落的杆影变化规律,演化出子午线,指明中轴线的方向,而后又遵循二十四节气影长规律发生变化,代表时间的变迁。
序厅屏幕装置的数字艺术内容是对中轴理念的抽象表达,从观天象、执杆测影、辨方正位,以及城市形态从分散到中轴,最终到北京中轴线的演化过程,传递的是中国先民朴素时空观之下的浪漫与智慧。
壮美中轴,首个博物馆中的剧场式展演空间
“北京中轴线不是一座建筑、一件文物,如何通过数字艺术将这样一个城市级别的文化遗产‘活化’,让观众多感官沉浸体验北京中轴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王泊乔和中数艺DAC团队在创作之初思考最多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和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王泊乔带领的中数艺DAC团队将北京中轴线视作一幅时空画卷,整合了多元化的数字艺术手法,借助前沿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将体量巨大、内涵丰富、信息庞杂的中轴线文化遗产融入壮美中轴这个单元。以一幅长轴画卷为底,通过对虚实空间的氛围营造和设计,在其之上构建了一个多感知动态叙事空间,激活观众的多重感官体验。
观众进入这个空间,能够具身体验可视化的历史及地理信息,看到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与文化遗产进行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中轴线纵贯古今的文化风貌,让中轴线文化能被“看得到”、“听得见”和“记得住”,从而有利于观众对文化中轴与永恒中轴这两大单元的内容理解奠定基础。
中轴线数字沙盘沉浸空间
通过长达16米的巨型实景沙盘和虚拟数字融合技术营造站在数百米高空的超级视角,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展现出中轴线气势恢宏、秩序严谨的壮美景观,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在几分钟内通过视、听、触等多感知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中轴线纵贯古今的文化风貌和日夜四季轮转,这也是首都博物馆将展览叙事空间进行数字剧场化的首次实践。
首都博物馆供图
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精准复刻了北京中轴线7.8公里的景观,制作大小宫殿模型80多座,创建房屋模型约13000间,并利用3Dmapping投影与落地竖屏,联动演绎北京中轴线自公元1267年,元大都建都至今的历史演变,展厅两侧采用了16个LED长条屏辅助沉浸感的营造。观众既可以观看沙盘动态展演,还可以自主观测沙盘的建筑细节。
在视听设计上,中数艺DAC创作团队以北京钟鼓楼钟声为节点将展演划分为三个篇章,在第一个篇章中,我们用声音营造浩瀚的宇宙氛围,观众化身古人置身宇宙星空,通过观星来总结天穹秩序,象法天地;悠扬的古乐起,沙盘化为一幅古画渐次晕染出历史上的北京中轴线;随着一声钟响,观众进入了当下的北京中轴线,老北京胡同的生活之音与优美的旋律融合,让观众在晨钟暮鼓间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四时变化,共同创造出一种专属于北京中轴线的视听场域。
首都博物馆供图
在巨型竖屏上,观众的视线跟随中轴线不断向北延伸,直至燕山山脉,由中数艺DAC艺术家董亚楠带领中央美院绘画团队对《燕山八景图》进行数字化重绘,创作团队对燕山山脉进行卫星定位和三维动画实景重建,呈现燕山上的四季景观和日夜轮转。
有一位专家级领导在看完数字沙盘展演后评价:“展览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需要语言文字,观众就能懂。”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沙盘两侧的长条屏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中轴线上永定门、前门、天坛等十九个遗产点。中轴线“十九个遗产点”大量参考了《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和中轴线卫星测绘数据,中数艺DAC多次前往中轴线进行实景考察拍摄,集合近30人三维制作小组,花费6个月时间对十九个遗产点进行了高精度模型重建,每个模型面数高达数十万,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中轴线遗产点建筑的历史和构造。
文化中轴,一次博物馆的数字艺术化探索
“当参观者对于北京中轴线有了一个宏观概念后,我们将带新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关键部分——如何激活沉寂在海量历史典籍和文物中的‘中轴线’?”
总设计王泊乔与中数艺DAC团队决定对文物及其历史情境进行高精度还原,用6个多媒体展项活化文物,并加强对文物的细节展示,与观众的记忆建立连接。通过大都有自、八大作营造技艺、祭祀乐舞、徐显卿宦迹图、载湉(光绪帝)大婚典礼全图册和历史的见证讲述中轴线的历史源流、初现、发展和礼乐文化等庞杂的信息流。
大都有自,翻出一个元大都
北京中轴线营造的原点是什么?“大都有自”视频多媒体作品以古人的时空观为视角,以周礼《考工记》为线索,阅读史料书籍,追本溯源,梳理元大都营建规制的源头,及后续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形成的过程与背后的文明观。
先民通过观测星空来总结天穹秩序,“天上紫微星,人间帝王城。”暗夜星空是本作品图像的主要语言,也是具有唯一性的语言。“大都有自”以复古的翻折书为内容载体,视频以逐渐翻开的形式对应表达中轴漫长、脉络清晰的形成过程,揭秘大都有自之谜,观看视频犹如翻开先民用时间书写的古籍。并结合核心汉字“中”的形态与含义,展现古人天人合一、居中而治的思想。视频中的翻折书以“中”字镂空开始,整体展开之后,以“中”字形态结束,由表及里,亦对应中轴线建筑群的方位和形态。音乐是本作品的气和魂,古琴朴素的音色和古老的弹奏方式,会将听众带入遥远的虚空之中,与作品核心的时空观交相呼应。
八大作,手绘动画致敬非遗匠心
八大作营造技艺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包括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如何让这八大技艺活起来?
王泊乔和他的创作团队在前期多次与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教授面对面沟通,以《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为蓝本,对八大技艺的选料、制作工艺和工序梳理一一考据,最终采取手绘二维动画的形式,生动演绎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的这八项传统技艺,其中彩画作起笔落墨之际彩画跃然于木;石作用稳重承载住威严,用坚韧吸纳着气脉;木作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裱糊纸张铺满之际,厅壁共为一色……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手绘八大技艺的每一个步骤,致敬八大工艺传承至今凝聚的匠心精神。
祭祀乐舞,重现中轴线上的雅乐与古舞
雅乐与古舞在今天已经沉寂,要如何重现中轴线上礼乐交融的景象?“祭祀乐舞”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祭先农坛图》卷一为底本,将古画卷与LED曲面屏结合,对雍正帝前往先农坛谒神农,在中轴线上行祭礼的盛大场景用视听多媒体的方式生动演绎和复现。
祭祀乐舞,庄严肃穆,似此不足敬神祇。祭祀乐舞所用之雅乐,可能在很多人想象中,异常华美,其实不然。雅乐的风格是中正平和,因为它是献给天地日月诸神的,注重礼仪,崇尚肃雅。如果通俗点说,它其实不是被用来赏听的,而只是古时候祭祀仪礼上的一种仪式性的音乐。在雅乐声中,周代的干戚舞与羽籥舞在今天也同样尘封在典籍之中。
王泊乔强调再现古乐舞既要有趣生动更要尊重历史。在前期创意阶段,创作团队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尝试研究清乾隆时期《律吕正义后编》所记载的清帝王祭天乐舞的舞谱和曲谱,严格按照史料记载复原图卷中乐舞生的服装、饰物与仪仗器物。在制作阶段,团队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的数十位专业舞蹈演员多次排演乐舞,采取了三维制作、二维渲染、真人实拍和绿幕抠像的方式,在雅乐研究专家黄海涛先生的指导下,将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上祭祀典礼上庄严肃穆的礼乐舞蹈进行还原重现。乐舞生随着祭祀乐声,在历史上北京中轴线上的祭祀场景中,再次翩翩起舞,从周代传承下来的干戚舞与羽籥舞得以重现。
永恒中轴,一次公共文化记忆的构建
如何用一种有趣的表达方式建立中轴线与人民群众的关联?
在这一板块,从双奥之城、都市脊梁、规划看中轴……到我在中轴线上,我们用五段叙事影像和两个互动展项,以区别于壮美中轴的宏观视野,传达北京中轴线在性质与功能上向人民之轴的转变。
比较视野下的中轴线,美美与共
“比较视野下的中轴线”营造一个城市轴线互动体验空间,让观众自主点选感兴趣的城市坐标观看动画。将北京中轴线置于国际视野,传达世界轴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
王泊乔认为一座城有其生长的肌理和脉络,城市的发展信息都容纳在城市轴线中,呈现轴线的过程也是对城市发展信息的提取过程。创作团队最终采取触控屏互动结合动画影像的方式,前期大量调研和对比了欧亚非等不同地域城市轴线,与首博专家的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从世界七大洲选取了包含平安京、巴西利亚、巴黎和华盛顿等9个城市,作为触控屏上的9个互动选项,以城市测绘地图为底,用动态图形演示城市轴线与城市区域规划之间的联系,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轴线形态的差异,体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
我在中轴线上,移形换影
“我在中轴线上”是一个即时互动装置,观众可通过“一步一景”在中轴线上游历,然后与喜欢的景点合影打卡。所拍照片将幻化为一只象征中轴线守护者的雨燕,飞入组成“中”字形的天屏中,并还原为照片留存下来随机展示,成为装置的一部分。
观众扫码保存的纪念海报上,会生成往昔文学大师对于中轴线的印象,如林徽音眼中的钟鼓楼:“钟、鼓两楼在对比中,一横一直,形成了和谐美妙的组合”。“我”、历史名人与中轴线在此刻跨越时空展开对话、建立联系,无数个“我”将共同参与公共文化记忆构建。
整个展项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面积内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团队最终采取了空间传感、人像采集、绿幕抠像和三维动画制作相结合的方案,并自主开发了相应的交互程序,让参观者在几步之内游走于中轴之上,即时获得“我”与中轴线的留念。
后记
“辉煌中轴”为庆祝北京建都870周年而精心筹备两年,它以北京中轴线为中心,展示了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让现代人与中轴线文化遗产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具有深远的公共文化价值。
中数艺DAC团队深度参与了此次展览,在对中轴线的研究过程中,王泊乔和中数艺团队成员时常被中国先民对于天、地、人关系思考的宇宙观与时空观所折服,希望最终呈现的展览内容,能够让观众深入了解和感受中轴线文化遗产蕴藏的古人智慧,用数字艺术的魅力将独属于中国人的这份浪漫传承下去……
展览信息
地点 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
展期 长期(3年常设展)
主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多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中数艺DAC
总设计师/艺术总监:王泊乔
王泊乔,数字艺术中国(DAC)创始人,现任中数艺互动艺术总监、中国数字艺术产业论坛秘书长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顾问。
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体验区数字多媒体总设计师,首都博物馆《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数字多媒体总设计师,CCTV《国家宝藏》九大国宝数字体验馆总设计师,中国航天五院创新展示中心数字艺术多媒体总导演。京东方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常设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总策展人和《时空穿梭机》总设计师,腾讯“栖”、“流动的边界”艺术科技展总策展人/总设计师以及“一带一路”中国国际数字艺术展(罗马、吉尔吉斯斯坦、北京)、NEW AGE中澳新媒体艺术国际巡展(悉尼、墨尔本、北京、济南、杭州、西藏)、大都东南艺术科技展、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奥地利电子艺术30年、北京高校新媒体艺术教育论坛等50多个艺术科技展览和数字艺术论坛的总策展人,同时也是中央美院博物馆数字化艺术人才培训计划授课专家和中央美术学院特邀课程《数字艺术融入公共空间》主讲人,曾获798设计节跨界创新大奖和故宫紫禁城杯文创大赛银奖等荣誉。
(注:本文图片由数字艺术中国(DAC)提供并允惠使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