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 19:46: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从网络反馈来看,这一规定受到了各方好评,表明全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热切期盼和强烈支持。
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并不缺乏艺术教育课程,但落实得并不尽如人意。实用主义仍然是国人在教育领域最优先的选择,由于巨大的学业压力,中小学(尤其是初高中阶段)偏向于知识性学习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课程。大学阶段虽然学生有时间,但由于就业压力、个人兴趣、大学办学性质和学科专业不同等因素,往往会造成艺术课程不足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趁青少年在大学阶段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力普及在中小学阶段缺失的艺术教育正是对教育内容体系的完善和补充。这次《纲要》提出的“构建面向人人的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或许正是看到了高等教育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均衡现象,显然这是一个及时且必要的指导性文件。实际上,还隐含着一个更深的命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进行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人立于世,追求的无非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今天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阶段,精神需求无疑变得更加迫切。文雅的、精美的、高尚的艺术产品是精神之所需。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他们的人格,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他们的人生,正是艺术教育需要承担的任务。
当然,艺术教育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艺术成果,传承这些优秀成果是教育的功能之一。艺术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审美,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一点上艺术教育与教育内涵具有共通性,所以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在大学阶段普及艺术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已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更强,对艺术的需求更旺盛。所以除了有深厚的专业课程,还需要有多层次的公共艺术课程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占领他们的闲暇时间,以此为载体,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
艺术教育还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青出于蓝的年青一代,他们需要在更高的精神领域攀登。因此艺术教育需要将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领域的优秀成果介绍给他们,引领他们在艺术的世界翱翔,探索思想与精神领域的新境界、新高度,起码应该为他们打开艺术世界的一扇窗。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重视艺术教育,从周朝“六艺”对艺术教育的懵懂探索,到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文艺、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追寻,再到文人对琴棋书画全面修养的要求,形成了一套综合的艺术培养标准和思想,源远流长。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系中,一方面人的价值被凸显,另一方面艺术研究成果丰厚,因此进行更优秀的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正如《纲要》指出的:“公共艺术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关于艺术教育的种种好处还可以罗列出很多,只是多少年来,艺术教育因为没被列为考试科目而被忽视,我们的艺术教育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教育刚需。而《纲要》明确将公共艺术课程列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建设这个课程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量化标准,必将推动我国的艺术教育向前跨越。也有网友指出,《纲要》有蜻蜓点水之嫌,只不过是让艺术教育流于形式。持这种声音的人本质上不是反对艺术教育而是希望更加重视艺术教育。笔者坚信以文件的形式予以规定和要求必定是艺术教育良好的开端,毕竟只有积跬步才能致千里。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