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4 21:01:3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星辰
乐园(LED) 李政钟(中国)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双年展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在文化繁荣的今天和城市双年展“同质化”的当下,双年展又该如何办出城市特色?近日,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的“全球化、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作为个案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学者借“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为个案,研讨“全球、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这一重要课题。
正在展出的“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展览以当代与传统共生、人与自然共生、地域与世界共生、现实与虚拟共生、艺术与科技共生5个维度诠释主题,包括“当代与传统”“人与自然”“地域与世界”“现实与虚拟”“科技与艺术”“异彩与同源”6大板块,汇集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1名艺术家和272件当代艺术精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综合材料、摄影、影像、装置、新媒体等多个艺术门类,以及生态艺术、观念艺术、抽象艺术、新表现艺术等诸多艺术流派,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为响应展览主题“共生世界”的新作。
“共生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之梦”。被艺术家视为世外桃源、梦中家园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保持着美丽纯净的自然风貌和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家园的美好想象,被寄寓在少数民族题材以及乡土题材作品之中。”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说,“美丽的雪域牵动着无数中国艺术家的画笔:田黎明以轻灵的笔调描绘藏族女子的纯净之美,《在那遥远的地方》所呈现的是一个令人神往、透明澄彻的世界;王珂的《大山铸就的凝重》以写实手法刻画席地休憩的藏族祖孙二人,他们仿佛是和大山融为一体的自然之子。”
“共生世界”是现实与虚拟共同组成的“时代之梦”。两极平行的现实和虚拟世界相互依存、彼此重构。正如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所说:“从物理场域与虚拟场域的交叉融合出发,让物理世界的人、场、物与数字世界能够互联互通,响应了多元化、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时代号角,在推动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和共生中,书写了艺术设计新的篇章。”本届双年展增加了许多虚拟现实、人机交互、3D打印、影像互动等科技应用作品,它们以新技术、新手段、互动参与性推动了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比如缪晓春的《陀螺舞》、汤杰的《黑白》、李政钟的《乐园》,以及陈抱阳的《未被证伪》、高文谦的《花园》,带给展览更多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共生世界”是经历过风云巨变后所形成的充满挑战的当今世界。“艺术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在‘共生世界’里,艺术在增进理解和交流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完全自我中心化的时代已经终结,更趋共生和联结的理念脱颖而出。即使在现当代艺术领域,文化观念的影响和互联也在广泛传播。边界愈发模糊,共有的想法、概念和愿景走到了前沿。”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娅特·爱芬夏特表示。一些借用传统材料、技术的作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也重新焕发生机,展现出新的时代意义。“约瑟夫·阿彻的《曝光》系列,使用原始模拟技术从绘画走向摄影,他以绘画抽象的方式来接受摄影,从照片的纪实性中走出,让摄影获得更多艺术表现的可能。王雷的《新长征路上的凯歌》以《解放军报》为材料制成麻绳并一针一线精心编织出军装、军鞋、军帽,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反映出新时代‘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些旧报纸在新的装置作品中获得了永恒的意义。”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说。
对于中国美术来说,“其现代之路从一开始便浸染于多元文化交融、多重价值交叠的历史语境。中国现当代美术体系的建构及其创作生态的形成,从最初就显现出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整合与重构,这一趋势在当下仍然延续,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深化而显得愈发重要”,中央美院教授于洋表示。从参展中国画作品所呈现的整体面貌可以看出,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在东西化合的语境中,不仅需要面对自身文化身份归属的问题,更显现出拓展与超越的文化姿态。卢禹舜的山水作品《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九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系列之三)》无论在从笔墨语言还是构图形式而言,都展现出对传统山水形态的解构与重组,将中国文脉中的玄妙之境营构成一种更具神圣仪式感的情景气象。何加林的山水作品《家园》同样蕴含着对传统笔墨和当代审美的思辨。陈琦的水墨作品《北冥》借对园林景观的全景式再现,创设出深邃蕴藉的独特况味。胡伟的综合材料水墨作品《水幕》以巨大尺幅展现了水墨媒介的视觉质感与形式冲击力,“水幕”与“山水”的意象叠合,赋予作品以深厚的寓意……
正如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所言,“共生世界”的策展构想注重从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中继续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跨越民族、地域、文化的思想价值,通过多维艺术形态的再认识、再阐释,从而建构当代与传统、现实与虚拟、人与自然、地域与世界等多个维度,倡导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融通的共生性,尊同敬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包容性。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