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指尖”艺术编织美好生活

时间:2023/2/15 20:46: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织工艺品展示     宾 阳 摄

   初春时节,桂东南春光明媚,生机盎然。在博白县水鸣镇江正村大鹏堂屯,凤阿姨十指翻飞,随着一根根藤条穿、插、纵、横,一只只精美的篮子呈现在眼前。她编织的是名为皇帝篮的工艺品,款式简约,美观实用。

   “在春耕之前把一批成品发出去,孩子的学费和春耕的肥料钱就有了。”凤阿姨说,她负责的是人工编藤工序,每天可以完成12只篮子,每只工钱15元至20元,每月可以收入3500元左右。

   “在周边各镇的村屯,常年从事编织的村民很多,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发放皇帝篮编织任务的阶哥,是方圆十里村民的老熟人。他说,编织品是生活易耗品,出口世界各地,订单常年有。经常性承接皇帝篮任务的村民,在永安、水鸣两镇有400多户700多人。像他一样接单转分发任务的“老板”,各个乡镇都不少,发放的编织种类也不同。

   “我们这里处处有编织、时时有编织,男女老少人人会编织。”江正村干部宾业崇说,编织是博白乡村的传统手艺,也是农民群众闲暇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博白县文联副主席、乡土作家宾业海介绍,博白编织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当地的编织就已闻名,编织几乎是人人掌握的一门手艺。博白编织工艺品的材料取自天然植物,如芒、竹、木、草、藤、水葫芦、玉米须、芭蕉叶等,辅之金属、塑料、纸绳、布艺等,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至今已有50年的外贸出口历史。2006年,博白县获评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莫承振是博白芒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芒竹编织品琳琅满目,有古朴的吊灯、精美的篮子、别致的箱包,还有很多被编织成动物形状的艺术品,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

   “父亲和爷爷都是编织能手,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这项‘指尖’艺术。”莫承振说,自1976年开始从事编织工艺厂管理至今,他先后获得国家授予的产品专利权30多个。他的工艺厂更是在1997年就获得了自营出口贸易资格,开创了编织工艺新天地。

   博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庞剑表示,为更好地传承创新芒竹编织技艺,博白县积极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认定博白芒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人;加大对青年传承人和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将博白芒竹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校课后艺术类课程;定期举行工艺品编织比赛;支持编织企业建立传承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予以资金扶持。

   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编织培训老师郑雪珍从小学习编织,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是远近闻名的编织“女神”,带出来的徒弟数以百计。

   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博白县编织领域的龙头企业。1月18日,央视《品牌强国之路》专题纪录片讲述了该公司总经理黄连将的故事,她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博白村的藤编手工艺品卖到全球,带动1600多位村民致富。

   “今年公司在大年初七就复工了,也开始陆续发货。往年产品销往欧洲市场较多,今年国内市场也开始活跃起来。我们计划盘活国内外市场‘双赛道’,实现产值亿元目标。”黄连将说。

   近年来,黄连将结合博白的实际情况,将生产形式发展成“公司+订单+农户”模式,汇集农村零散劳动力进行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让农民在家中就能就业增收。

   与编织产业快速发展相呼应,博白县编织产业园区应运而生。近几年,博白大力推进编织工业园区建设,加速编织产业化和集群化发展。总投资约8900万元、总建筑面积16800多平方米的博白县客家编织产业文化展示中心建设(一期)已开工,总投资6500万元、占地50亩的博白编织展贸城正在建设。博白县与广西艺术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芒竹编织技艺工作站,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将加快编织工艺品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博白编织产业园内的31家编织及配套企业全部投产。”博白县二轻工业联合社副主任刘景生说。

   2022年,博白县编织产业工业总产值达34.05亿元,其中直接外贸出口产值达8亿多元。目前,博白全县编织产业有固定从业人员2.1万人,临时、季节性从业人员约20万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