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6 20:33: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画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载体。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邀请众多国内画院、美术学院、中国美协等机构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就“中国画的文脉传承”“中国画的多维建构”“中国画的跨界互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发展好中国画?中国画主要面临哪些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画在当下有哪些新路径和新方向?众多大家各抒己见,为中国画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文脉传承仍是重要课题
中国画的文脉传承问题是每个国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李可染先生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石鲁先生说:“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其实都是在关注如何进行中国文脉传承的实践。
何为中国画的文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袁武认为,中国画的文脉首先是传统中国画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内涵上高于形式的呈现和技术的表达。其次,文脉是在历代精英的创造中完成的,从北宋山水画的高峰开始,到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以及明清两代文人画的兴盛,漫长的文化与艺术的历史,构成了《画继》中所说的“画者,文之极也”,把中国画的文脉推向了“艺成而下,道成而上”的最高境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理论工作室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唐健表示,对于中国画文脉的传承是国画创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例如,对文人画的传承和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和前途。其中文人提出的几个主要的命题:简、雅、拙、淡,这不只是技法,还是中国画审美思想和审美追求。雅正好是体现文人画书卷气和笔墨趣味;拙是一种内敛,大巧若拙,守正创新,回归自然的表现;淡是淡泊、平淡、天真、自然而然、毫无做作,返璞归真的一种美;简是大道至简……这些思想体现的就是传统中国画的文脉传承。时代成就了我们,我们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把中华民族这些优良传统,把中国画最优秀的表现方法传承下来。”唐建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吴悦石认为,在传承中国文脉过程中,眼界、胸襟、认识都很关键。“如果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学习的过程就不一样。着眼点不同、取法不同,得到的东西就不一样。如何提高自己的认识?如何使自己在读书卷、广见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胸阔达,使中国画达到另外一个境界?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笔下的作品就会不一样。”吴悦石说。
与时代同频共振不可或缺
新中国成立至今70余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画艺术经历了在中华文化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古今兼容、推陈出新的过程。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深刻分析,让文艺工作者陷入沉思。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整个国际局势都有新的变化。对文艺创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期许,对中国画的国际影响力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画如何迎接新的课题和挑战,中国画家如何应对新课题交汇后的多重机遇和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表示,当代中国人物画难以产生扛鼎之作的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创作者整体性的人文精神与悲悯情怀的严重缺失。当代中国画语言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中,以国家行为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极其具有战略性的措施。文以载道,为国家、为民族立传,凝聚民族精神,铸就民族信仰,其国家意义和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的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和仪式感的个人符号,构建了当代山水画的精神图像,展现出中国画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积极探索。谈到创作经验,卢禹舜表示,越是优秀的文艺,越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刻反映时代,甚至带有某种前瞻性的意义。历史和实践也证明中国画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根据变化的时代需求,尤其是受众视觉接受方式、审美需求的变化,在传统中汲取精华和实用部分,并且将其与新时代元素及其他有益元素相融合。进而转化融会成为新的传统,同时将传统中不实用的部分扬弃,这也是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既符合艺术的自律性发展,同时又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总之,新时代的中国画必须立足于实际,努力从本体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国画所面临的被大家所普遍关注的历史和当下的系列问题。”卢禹舜说。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也表示,在各方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画的创新应该和时代紧密结合。“时代需要的审美,与艺术家表达的意趣与心中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可以结合起来。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观念、艺术风格、语言的形成等方面转向对社会价值的共同需求。”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如何守正创新,是美术工作者需要直面的时代课题。
如何守正创新?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高云表示,守住文脉,是创新的前提。“但凡经典艺术都有着程式化的、典范性的要求,有很多规则和规矩。中国画同样如此,这些典范性要求镌刻在历朝历代形成的画论之中,是历代先贤经验与智慧积淀而成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当然也是金科玉律。假如我们亦步亦趋地遵循过去的经验就谈不上创新;另一方面,如果不遵循基本的精神传承即便使用国画材料,也可能画出杰作,但不一定叫国画。所以,中国画要创新,要实现多维建构,但绝不能偏离中国画的程式化、典范性的要求。就是既要守住文脉,又要实现创新。”高云说。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岳黔山也认为,无论是中国画的多维建构,还是多学科融合,首要的前提是“守正”。“因为创新是时代的声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形成自觉,创新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最容易欺世盗名。而守正需要下功夫,需要静下心来,需要时间和反复锤炼,需要我们忘掉名利,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多维建构或者多学科融合,都需要坚守住中国画的根,不然就会在建构和融合中把中国画给丢失了。”岳黔山说。
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周京新一直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他认为,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传递中国绘画经典的价值观、经典技术的要领等,这是任何中国画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一个主流,一定要有新的气象、新的发展、新的拓展、新的贡献。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当下中国画的研究、教学包括创作可能还是缺少了一些对传统中国绘画经典的价值观、经典的语言的要义、学理要义的研究、学习、传承和发扬,这方面我们做的依然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是题中之义
当今世界进入了高新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在国人和文艺家的自信不断地获得增强的当下和未来,中国文化艺术、中国画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能不能创造既不同于古人又高于古人,与西方拉开距离,不同于西方世界同行的当代新中国画艺术和理论架构,将是艺术家始终需要面对的新的课题。
那么到底该守什么,创新什么?高云认为:“以线造型、散点透视、写神求意是中国画创作应该坚守的三个尺度,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画独特性的三点标志。此外都是可以自由创作的空间。”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表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同样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生命。但如何创新则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课题。中国画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学古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一定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画创新的重要的源泉。
当代水墨是中国画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江舟看来,当代水墨的入世情结与现世关怀很好地呈现了古代文人情系江山社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对绘画语言的研究与拓展,丰富了水墨语言的表现空间,激活了传统水墨语言的当代性品质。因此,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显示其鲜活的当代品质。“当代水墨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人画、传统中国画很好的一种延续、一种弘扬。更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尤其是传统文人画非常鲜活的品质,这种品质已经暗含了大量当代、现代的精神。”张江舟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出,就创作而言,艺术家应该对两个方面有所关切:一是要紧紧抓住时代内涵和人文关切的关系;二是对精神图式与笔墨结构的研究。“我们要继续倡导中国画的时代敏感性,突出中国画创作思维的时代敏锐性,使中国画创作向着更大的社会空间、现实生活敞开自己的视野。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文关怀、人文关切和时代主题、时代内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画的时代精神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形象表现。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现实世界对应到超越现实图景,是一种精神化表达。所以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作为一种精神图式,就仍然有研究不尽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创作实践角度更多地发挥笔墨的内生动力。中国画的语言问题永远是一个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问题。”范迪安说。
用情用心最为关键
历代山水画传承与发展总是承前启后,借古开今的,每个时代的经典与流派的产生都与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汲取前人之精华,从中得到启迪,并在长期笔墨实践中不断融合和变革,生发出崭新的艺术生命。进入新时代,山水画应该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表示,中国山水画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对传统的借鉴。“但是我们不应该肤浅地将传统视作单一的笔墨经验。应该从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去理解和研究。这就是以‘左图右史’的学理思想去探究传统笔墨本源的深刻意义。以有限的笔墨经验投入到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张捷说。
如何把传统的绘画理念放到今天的生活、情感和审美中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田黎明表示,艺术家要在创作中、在生活中用心、用情感知和体会,把中国画优秀的学理融入到时代的创新性课题中,融入自己的心性和学问里,融入作品里。
中央美术学院原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也表示,山水题材的国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也有创造,历代画家更多地是从自然当中得到了技法、皴法、具体的笔法。如此看来,进入新时代,依然需要艺术家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最鲜活的绘画语言。“就像李可染先生一样,完全是在生活当中打造了完整的一套李家山水体系,他的山石、树木、水法,包括书法、人物无一不是李家山水的符号。”陈平还表示,中国画要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文心,这样才能够在绘画当中有灵魂。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何家英看来,人的境界决定着作品的格调。抓住生命情感的抒发这一根本内涵,就可以让我们的方法与形式得到最恰当的表达。艺术家要抓住人性的根本情感来表达出时代精神,表现出人性的闪光点。“诚然,手段与技法、形式必不可少。没有对美学的深刻领悟与高超的表现技法,所谓生命情感的表达就是一句空话。但是生命的情感也能引发和激发出超越已有的技法局限的艺术语言。哪怕是笨拙的语言,仍然能表现出质朴与真诚的生命情感。那才是艺术作品最感人的地方。”何家英说。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