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6 20:32: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类别,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它向上接续着历经千年的传统文脉,向下密切关联着当代中国的人文风貌,所以,中国画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直以来,有关中国画的学术研究在有序、不断地深入与推进。有关中国画的历史、理论以及评论构建了中国画的学术体系,它占据着美术研究领域的重要位置。但是随着当代学术的不断发展,诸多新方法、新视角给中国画研究带来巨大进展,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中国画创作好像离这些研究越来越远,从事研究的人鲜有涉及中国画的本体规律,而创作者所做的研究依然是以作品的方式来呈现的,无法转换成相应的理论。很显然,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创作,促动创作,才是活化的。中国画创作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涉及中国画的媒材、工具、技法、题材、图式、风格、流派等诸多方面,如果深入进去,会有取之不尽的优秀资源可供滋养转化。
中国画的当代发展需要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画家将已有的经验总结归纳成为系统规律,并将其理论化,用以启发后学,引导新的创作;另一方面作为理论的研究者,应将视线更多地聚焦到创作方法、绘画语言等本体研究上。让理论能与实践打通,产生互动,真正能够作用于创作实践。
当代中国画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来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大题材的创作方法研究。当前,重大题材的创作是国家需要,也是时代使然。中国画作为特有的民族语言,用以表现历史与现实中的重大题材,最适用也最贴合中国人的审美,是最喜闻乐见、易于被接纳的艺术形式。且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悠久的传统,但是今天面临的问题是:以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来表现重大题材,似乎慢慢形成了一种范式,或多或少有些重复,同质化、同类型的作品非常多,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国画历史上的重大题材也很多,不乏优秀的作品。我们耳熟能详的阎立本《步辇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等,也可以说是重大题材。但很显然创作方法并没有形成一定之规,从立意、构图到具体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变,经得起推敲,都已经成为艺术的经典,这值得研究和借鉴。具体题材内容不应该限制艺术的个性,重大题材创作同样也应该表现出中国画的丰富与多姿。
二是写意绘画的衰退。众多的艺术门类都追求写意性的表现方式,这源于我们对写意的认知是东方的、民族的、有别于西方的重要艺术特征。但是中国画领域中的写意,既是观念又是方法,相对要复杂得多。他既要承载创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又要延续中国画的文化积淀。所以中国的写意画需要花苦功夫,进行长期的修为才能够取得进展。这样,就使得年青艺术家很难在此领域取得突破。近些年写意绘画创作处在非常低迷的状态,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三是笔墨传统如何表现时代生活。时代生活在变,人民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但是笔墨的传统规范依然保留了下来,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有不变的、恒定的品质。只有活化、转化并拓展笔墨的表现力,才能用于表现多彩的当下生活,一成不变或是拼贴和挪移都无法长久立足,所以要想在传统笔墨上有新进展,必须要寻找到能融入当下人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
四是中国画如何做到兼容并包,消化新观念与新技法。《美术观察》杂志曾以“中国画VS水墨”为选题进行热点讨论:到底是应该延续中国画的命名,还是以水墨代之?在近些年,随着新水墨、当代水墨的发展,水墨画大有取代中国画的趋势。美术界慢慢认同的是水墨更具有包容性,中国画被推向了相对封闭、保守的一面。如果我们从水墨的创作者身份来分析,但凡是活跃在当下的优秀水墨画家,基本上都是以学院培养的、中国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为主体。所以可以说在水墨领域被认可接受的,基本上还是从中国画出发,以此为原点生发出来的新的形态。不难看出,中国画是极具生命力的艺术门类,他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根植沃土,吸收自然中的养分。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反而经历风雨的洗礼,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术必须要以研究作为基础,让研究回到本体,集中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论上,这才是中国画持续、顺畅向前推动的根本动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