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6 20:17:03 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张弋
【本网编者按语】
乡村振兴,说到底是经济的振兴和文化的振兴。
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不是在舞台上,不是在影视剧内,更不是在各种五花八门的节目和网红直播里,而是在广大的乡村中,是在最基层的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上。只有广大的农民群众坚定了文化自信,使先进文化聚流成河,基础巍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振兴。
在正在召开的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李德哲就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出了他的建议。就此,“顶端新闻”记者张弋专门采访了李德哲先生,发出了专稿《推行乡村振兴,文化应是“排头兵”》,在此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省政协委员李德哲:推行乡村振兴,文化应是“排头兵”
乡村振兴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几个方面。其总体要求是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关系到河南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李德哲就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出了他的建议。
乡村文化为何会日渐式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任何文化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而文化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主体能动性将直接决定乡村文化发展的成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让文化先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更有利于激发人的观念,提升人的能力,增强人的干劲,让文化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基础,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条融合文化传承、文化治理、文化创新、文化共享、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路,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李德哲认为,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找出现存的问题,对症下药。
他认为,当前乡村文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处于弱势阶段;二是自身发展不均衡,乡村文化发展形态多样化。乡村民众原有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范围甚至语言不断发生变化,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降低,村落归属感、家园感逐渐削减。乡村熟人社会生活状态难以为继,乡村文化传统日渐凋敝。与此同时,现代性文化未及时有效融入乡村社会,乡村现代性文化建设滞后;三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遇到挑战。年轻人普遍都选择去大城市或县城务工,这些因素将直接导致没有接班人传承乡村文化。
基层文联和打造文旅IP是振兴乡村文化“两条腿”
李德哲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注重乡村文化人力资源建设,汇聚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人气,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生动力和活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文联作用,积极引导文化学者下乡,借助资本、科技等资源,带动乡村文化发展。
其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业需要在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换中发挥市场作用。一是发挥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乡村文化遗产项目、民俗节庆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产业。鼓励非遗衍生品开发,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二是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乡村民俗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旅游。
此外他还认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传承创新乡村传统文化,加强乡村现代文化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之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实乡村文化的内在生动力。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加大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乡村文化教育也很重要,要重视审美教育,兴办乡村文化讲堂,构建“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农村新型文化体系。
李德哲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结合我省地域实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能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传承发展,壮大乡村文化的自发组织力量,以乡村文化产业为引擎,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繁荣,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来源:顶端新闻 记者 张弋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