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崂山画派探源

时间:2022/12/27 16:27:28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青岛海右博物馆 馆长赵敦玲   研究员 修相科

   [摘要]流派和地域画风是两个重要的构成方面,是美术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地域特征是构成流派的基础。“崂山画派”是20世纪初在青岛形成的中国传统绘画流派,由在青岛生活的绘画名家组成。崂山画派在绘画技法上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主,以笔墨勾勒出景物的神韵,抒情寄兴、托物言志。题材上以崂山山水为主,崂山秀奇险峻的风光,均成入画景观。又因生活地域的原因,加之“少海书画社”“琴岛画会”等美术社团组织成立,画家们切磋交流、互相影响,渐有师承,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画风,最终归于一派。

   [关键词]崂山画派;地域画风;传统绘画;宋怡素;刘凤翔

   “崂山画派”是20世纪初在青岛形成的中国传统绘画流派,由在青岛生活的绘画名家组成,主要有宋怡素、刘仲永、刘菊园、史承荫、童孚恩、郝保真、刘凤翔、周至元、黄公渚、杜宗甫、张伏山、王仙坡、任光庭、刘宗枚、孙德育、梁天柱、邵庚泉,刘尚铭、戴林等人。

   崂山画派在绘画技法上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主,以笔墨勾勒出景物的神韵,抒情寄兴、托物言志。题材上以崂山山水为主,崂山观刹遍布、峰峦秀拔、洞壑清奇、曲水怪石、峭壁危岩、险峤俯海比比皆是,均成入画景观。又因生活地域的原因,加之“少海书画社”“琴岛画会”等美术社团组织成立,画家们切磋交流、互相影响,并且逐渐有了师承关系,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画风,最终归于一派。

崂山画派早期代表人物史承荫《秋山萧寺图》

   一、崂山画派形成的历史渊源

   在美术史的研究过程中,流派和地域画风是两个重要的构成方面,是美术史发展的重要现象,流派成为美术史上重要时代划分的标志。流派与地域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联系体,换个角度来说,地域特征是构成流派的基础。(参考文献1)

   崂山,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山海相依雄奇险峻。有石皆含水,无峰不住云,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怪松林立、云雾缭绕、虚无缥缈。置身之中,如处仙境。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由于崂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古往今来吸引大量文人墨客前来探险、游览。他们寄情山海而忘返,挥洒才情而畅然,遗存卷叠浩繁的赞美诗篇。远至秦皇汉武之登临崂山,留下千古绝唱和谜团。中至蒲松龄耐冬树下构思奇书《聊斋志异》,取材崂山的《崂山道士》《香玉》天下传。近至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30年间历次游崂山,完成《中国名胜第二十二种—崂山》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崂山胜境传世间。如此等等,枚不胜数,构成崂山文化坚实的内涵。

   丹青高手、书画名家更是对崂山趋之若鹜,外师造化,终得心源,崂山仙境是激发他们创作激情的源泉。历代许多书画名家游离崂山,触景生情,舞动笔墨,挥洒才情,创作出大批有关崂山题材的书画作品。

   二、崂山画派的形成

   青岛的近代文化由传统文化、殖民文化和移民文化交融而成。 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基于实现其建立商业殖民地和军事要塞的目的,全面实施了青岛市区开发建设规划。 20世纪初,由于青岛远离战火,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商业发达,谋生有道,大量移民涌入青岛。

   这些移民中,有三部分人对青岛的文化影响重大。一是前清遗老,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土崩瓦解,前清官宦学者陆续迁居青岛,他们有吴郁生、黄曾源、刘廷琛、康有为、庄陔兰、王垿、于式枚、陆润庠、商衍鎏等等。这些前清遗老都是文人雅士,他们设立藏书楼,聚集雅士从事文化活动,青岛民国期间三大藏书楼都是他们所建,为青岛近代文化的繁荣带来及其积极的意义。二是山东大学在青岛设立,汇集许多学者文人,如王统照、王献唐、黄公渚、闻一多、老舍等等,他们对青岛近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功不可没。三是晚清民国期间因工作等原因从全国各地迁居青岛的书画名家,他们迁居青岛后,从事书画创作或教书育人,为青岛的文化事业发展功勋卓著,如宋怡素、丁麟年、陈纪云、刘仲永、刘菊园、史承荫、王文桢、赫保真、宋民生等人。

   随着青岛传统书画氛围日渐浓郁,书画家们之间的交流也频密了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些以书画爱好为纽带成立的书画艺术社团,这其中以“少海书画社”和“琴岛画会”最为知名。

崂山画派代表人物宋怡素《秋山图》

   1927年春成立的“少海书画社”,以在胶济铁路工作的热爱金石书画的文人职员为主体,同时吸引了青岛本地和周边地方书画家,因共同的书画爱好而组建,是青岛第一个书画艺术社团。社员们相约“以研究金石书画作为公余消遣,于每日六时后随便到社研习以资观摩而倡风雅”。

   “琴岛画会”则是在1938年11月成立的,彼时的青岛正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琴岛画会建立初期基本上以战前在北平京华美院和北平国立艺专学习的同学赵仲玉、吕品、万里等为骨干。后又有郭梦家、陈大羽、于希宁以及赫保真、杜宗甫、王关石、孙沾群等人加入,阵容日益充实,代表性更加广泛。1940年“画会”开办了美术班,分中西两部分公开招生。国画班由于希宁、陈大羽、王关石、赫保真任教;西画班由赵仲玉、吕品、郭梦家任教。(参考文献2)

   前有“少海书画社”的“到社研习以资观摩而倡风雅”,后有“琴岛画会”开班授课,画家们切磋交流、互相影响,亦有了清晰的师承关系,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画风,最终归于一派。

   三、崂山画派的艺术风格

   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国粹中之精品,崂山画派遗存的书画作品,是青岛文化的精髓。崂山画派的艺术特点、艺术成果和创作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

   虽然古代有不少书画名家描绘过崂山,如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清代的书画大家法若真、高凤翰等,但崂山画派主要有近现代的书画名家构成。

崂山画派代表人物刘仲永《白云洞秋望》

   崂山画派的构成人员,主要以生活工作在青岛的书画家为主,代表人物主要有:宋怡素、刘仲永、刘菊园、史承荫、童孚恩、郝保真、刘凤翔、周至元、黄公渚、杜宗甫、张伏山、王仙坡、任光庭、刘宗枚、孙德育、梁天柱、邵庚泉,刘尚铭、戴林等人。这些人挥动笔墨,挥洒才情,描绘美丽壮观的崂山风景,艺术特点突出。

   崂山画派创作素材取之崂山风景,运用各种绘画风格和技巧来描绘崂山胜景。其艺术特点,是以传统山水创作技法为主,远追宋元,近随四王。同时结合西洋画法,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崂山风光,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诗为记“爱画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崂山画派的书画家,有外师造化之景,中的心源之功,此乃最好写照。 

   及至当代,青岛丹青高手辈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今青岛活跃着一批高水平的山水画名家,他们以描绘青岛描述崂山为己任,继往开来,主动传承和发扬了崂山画派,把崂山画派的书画艺术推向极致,主要有王稼华、刘栋伦、邱振亮、薛鸿文、兰立克、曾先国、戴淑娟、赵喜玉、姜云宗、刘异、张风塘等名家。

   四、崂山画派的代表人物

   史承荫,字福斋,号仙谷,山东胶州人,民国山水画家,少海书画社发起人之一。其创作山水画,运用中国传统笔法兼用西洋技法渲染烘托,使山水画面远山近景透视效果极佳,形成虚无缥缈之意。代表作品《秋山萧寺图》,属“崂山画派”早期画家之一。

   宋怡素(1881—1949),字修安,号铁槎山人,山东文登人,民国著名山水画大师。1925年定居青岛,任胶济铁路局车务处长,1927年初和刘仲永等21名书画家联合成立“少海书画社”,并任少海书画社主任社员,创作了许多以崂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宋怡素在《游华楼宫》题诗:松青竹绿拥华楼,宫殿嵯峨几百秋。芍药牡丹争点缀,天然画本望中收。宋怡素在继承古人绘画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古篆隶笔法用于作画,笔力劲拔,气韵浓厚,蹊径大雅,创作出许多山水画精品,使得崂山画派的山水画技艺突出,风格凸显。

   刘迎洲(1883—1951),字仲永,号庐隐,山东诸城人,刘墉后人,民国著名山水画家。民国期间在青岛胶济铁路局任总务处编查科科员。1927年初和宋怡素等人成立“少海书画社”,并为《少海书画社书画册》题写封面。他所创作的山水画,苍苍茫茫,墨韵十足,典型米家山水的技艺。代表作品为《风雨飘摇图》。

   郝保真(1904—1987),字聘卿,号蓬庐,山东潍坊人,少海书画社成员,丹青全才,山水、人物、花卉、书法皆精,创作许多以崂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代表作品《蒲团图》最早著录于《少海书画社书画册》。

   刘凤翔(1894--1963),字琴樵,号龙井山人,山东即墨人,幼年学画,天赋极高,刻苦钻研南宗山水技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崂山诗画集》写生稿,现存即墨博物馆,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以崂山题材的山水画精品,是崂山画派的奠基人。他于1935年将《崂山诗画集》出版,是即墨第一个出版画集的人物,用南宗山水技法画崂山至今无人超越。

   任光庭(1910—1985),字万荣,山东烟台福山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华北美院,师从胡佩衡等人,后到青岛任教,山水画造诣极高。他多次深入崂山写生,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崂山胜景图画集》,此图画集可谓“崂山画派”的经典之作。

   五、小结

   20 世纪初是我国现代文化转型以及西学东渐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的传统文化及绘画受到了较大影响,青岛的美术界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然而,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岁月里,崂山画派的画家们仍将传统文人画的风骨着墨在苍翠的崂山之中,画家们的艺术活动,也让青岛奇迹般地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美术热潮。

   晚清翰林、书法家庄陔兰在崂山居住七年,此间创作许多赞美崂山美景的辉煌诗篇;晚清翰林、书法家王垿定居青岛期间,多次登临崂山并题写诗词;康有为定居青岛后,也多次游览崂山,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与崂山画派的画家们同时代的文化名家、书法大家,虽然未能留下绘画作品,却以深厚的国学积淀、洋洋大观的文学作品、力透纸背的书法创作,滋养了崂山画派的画家们。让崂山画派不仅成为青岛书画史上的高峰,更成为可传承、可延续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韩璐《论当代国画流派和地域画风的生成》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2年05月07日

   胡相洋 《水彩青岛:穿越百年的历史回响》《青岛日报》2018年3月24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