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执艺守道——美术与书法专业博士的发展路向

时间:2022/12/26 14:16: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2022年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学位类别。这次专业目录的调整是对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构建“目录+清单”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新模式。

   美术与书法专业目录的增设,不是简单的美术与书法的合并,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画同源”“艺道相通”的当代诠释。新时代赋予“艺”与“道”新的内涵使命。“艺”作为艺术本体、艺术创作、艺术话语、艺术教育、艺术服务等创新中国特色文艺概念;“道”蕴含了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成为中国精神发生传播的图像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国外现有的美术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于硕士层次,对实践型艺术博士的培养仍然少有人涉足。通过对实践类博士教育的调研,可以看到以下4个特点:一是职业化,表现为入学时对从业经验的要求;二是实践化,表现为重创作,强调创作和理论的互证;三是区域化,表现为高校重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四是融合化,表现为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从这些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好培养“中国式艺术博士”的道路,需要创新中国艺术概念,向世界传递中国道理。

   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是创新的主战场,要在实践中寻找“真问题”。中国艺术实践是最大的艺术创新实践场。未来,我们对专业博士的培养应当把握艺术生产的精神塑造本质,追求“将创作融入民族精神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了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美术与书法专业博士的培养可以建构“国家急需、社会美育、艺术本体、区域特色”的四种面向。

   立足国家重大急需是专业博士的基本定位。在方向设置上应通过国家精品文化艺术打造,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中国话语、中国叙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坚持用好艺术这个最佳的“融通剂”和“塑造器”,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文化活动的亲和力,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用中国艺术结交天下朋友。

   从2017年到2021年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可以看到关于国家形象、文化交流研究和发展史研究逐年递增,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文化产业与文化建设、当代转化、实践创新研究等偏重实践应用类型的项目也呈上升趋势。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培养艺术专业博士的最终目标。方向设置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美育等展开。坚持用更多的艺术成果创造性地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提升其文化品位。通过社会美育,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加大创作、教育、管理等方向人才的培养。比如艺术管理、策划、推广传播等方向,尤其重视与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的交叉。  

   艺术创作本体繁荣发展的需求是培养艺术专业博士的基本保障。培养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高层次艺术人才,为建立美术与书法学科的中国学派育人。方向设置上可以围绕艺术本体的基础性研究、艺术语言创新、艺科融合趋势等。基础性研究包括艺术材料、媒介、语言的发明与应用。艺术语言创新包括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实验艺术等不同艺术类型的融合与交叉,艺科融合要讨论围绕技术世界展开对多维未来的沟通和探讨,力求打破哲学、科学与艺术的学界壁垒。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是培养艺术专业博士的内在需要。方向设置应立足各高校所处的区域文化特点及自身的学科历史,依托重大平台和项目,实现各高校间的差异化发展。围绕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在研究内容上应重点依托不同区域内的艺术遗产、传统艺术行业、城乡艺术实践等,如相关地区可围绕红色文化、敦煌、大足石刻等设置相应艺术实践方向。

   艺术专业博士培养,应该注意以下4个问题。

   第一,注意培养过程中的分类培养问题。让学术的更学术,让专业的更专业。专业博士切忌趋同学术学位培养,但也切忌忽视理论研究。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要体现学校类型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

   第二,注意实践环节中与行业的协同育人问题。创作之于专业博士如同发论文之于学术博士。业界内各类创作主题选取、级别设定、策划组织方式、学术水准的把握、评论与传播都需要与行业协同制定。尤其是如何积极发挥行业导师的作用,是艺术学术体系和艺术实践体系要协同创新的问题。同时,随之而来的艺术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也要体现专业博士培养的特性,进行新的要素设定。

   第三,注意专业博士培养质量保障问题。专业博士的培养应该重视“本硕博”的融通。四川美院一直以来倡导“创作带教学”和研究生教育“创作带研究”,在艺术硕士的培养,特别是毕业考核上开展了一些探索。比如,从2014年开始,严格要求将毕业创作与论文进行挂钩。毕业创作的作品展示包括最终作品成果展示和“毕业展示文献集”两个部分,强调作品创作过程也是研究过程,倡导“创作是研究性创作”。同时,对毕业论文提出“创作志”的写作方式,强调论文与创作研究的一致性。

   第四,处理好艺术学科的内部交叉和外部交叉的关系问题。专业博士的方向设置应该厚实学科基础,培养新兴生长点。在面对文化艺术新语境中,考虑通过多学科理论和实践方法交叉融合来解决艺术学科的新问题,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和外部的深入交融。在人文精神的框架中探讨超越传统美术学科定义之上的融通方式,从而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路径、成果等,展示出艺术认识论的新经验,架构出迭代的艺术知识结构,扩容艺术机制和艺术生态,形成更为丰富汇通的知识范畴。

   执艺守道,专业博士的培养,尊重艺术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善用“创作带动研究”的思维,完成服务国家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储备,实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人才强国战略。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