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岗列孔石刀:孔数多寡与墓主人地位相关

时间:2016/5/29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薛家岗墓葬出土的十三孔石刀

  史前遗珍

  许永杰

  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考古学上“列”的概念,通常是从丧葬礼制中体现出来的。比如周代祭祀礼仪中的“列鼎制度”,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云“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 大夫五,元士三也”。所谓“列鼎”,是指一系列形制相同、大小相递的鼎,反映到墓葬中,列鼎数量也往往与墓主的身份等级相关。然而,“列器”的使用并不见 得是封建制度下周人的发明,其源头可能在更久远的史前。

  1979年至1982年,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遗址的发掘,揭露了新石器时代墓葬 150座。其中,距今大约5300~4800年的一批墓中普遍随葬多孔石刀,颇耐人寻味。少数墓随葬单件;多数墓中随葬两件及以上,如M47随葬九孔、七 孔、五孔、三孔石刀各一件。石刀的形制较为统一,基本呈斜梯形,体扁平、较薄,磨制精细,刃口锋利且有崩损,孔为单面钻或双面对钻。器体随孔数各有长短, 孔数较多者,如十三孔的M44:11长达50.9厘米。部分石刀的钻孔周围绘有红色花纹,大多脱落,仅留红彩痕迹。

  对于奇数的偏执,是 这些石刀的又一大特殊之处,除M49中随葬一件为四孔外,其余均为1至13的奇数孔。根据专家对制作工艺的研究,这些石刀的钻孔遵循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具 体分为正面定孔位、选钻具、正面下钻、背面定孔位、背面下钻、取石芯、打磨内孔边缘等步骤。并且,通过比较孔间距与左右边距,很可能在定位过程中采用了先 定位中间一孔、再逐个定位的方法。由此看来,M49:7的四孔偏于一侧,另一侧留有再钻一边孔的余地,其最初很有可能是根据五孔来定位的。那么,薛家岗石 刀的钻孔为何如此执着于奇数呢?在周代用鼎制度中,对于鼎数的规定也是九、七、五、三、一奇数,两者在此点上是暗合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观点,一般认 为是阴阳八卦学说流行后古人奉行的数字哲学,其是否源于史前时期的人类?也应重新审度。

  实际上,薛家岗遗址的多孔石刀也并不一定是自身 的创造。随葬石刀的薛家岗墓葬大约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的前身是崧泽文化。在宁镇山地崧泽文化时期就有了多孔石刀的生产,崧泽文化 的多孔石刀与薛家岗文化的多孔石刀形态风格不同,薛家岗者扁薄平直,松泽者圆厚弯弧。江淮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格局表明,薛家岗文化从早到晚始终受其东邻崧泽 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影响。因此,薛家岗文化的多孔石刀也应是在崧泽文化的影响下而产生的。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一支文明化程度很高的文化, 其文化内涵已表现出一定的等级结构。与其同时的薛家岗遗址中,这种体积大又涂朱的多孔石刀,很难想象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实用器来随葬的,而更像是一种对死者 的“馈赠”。根据考古学者卜工的研究 ,薛家岗石刀的多寡及石刀孔数的多寡与陶器的多少成正比,且随着墓葬的分布位置,石刀孔数的多少由北向南递减,多者 位北,少者位南。这样的现象表明,石刀孔数的多寡与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高低相关。随葬石刀数量多、孔数多的墓葬位北,墓主人当具有更高的身份和地位,随 葬石刀数量少、孔数少的墓葬位南,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则较低。如以后世周礼的列鼎制度衡量之,史前时期薛家岗M44、M47等墓中孔数递减的奇孔石刀则可 称之为“列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薛家岗列孔石刀:孔数多寡与墓主人地位相关-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