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佛像石塔节:祈愿的象征物

时间:2016/5/2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记者金叶


  上海博物馆现藏一座佛像石塔节(如左图所示),塔刹、塔基佚失,仅余石塔的一节塔身,铭文亦不可见。上海博物馆将其年代标示为386~534年的北魏时期。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的涂小铷从该石塔节的雕刻风格证明了这个断代的准确性。此石塔节为四面塔制的单体实体塔,四面皆为近乎长方形的梯形,高度略大于 宽度;每面都有独立的雕刻题材,装饰物件刻画简洁,主体形象突出鲜明;图案间也基本以方块分割,雕刻技法采取减地平汲法,塔龛形制规整。可以看出,此石塔 节至少是云冈石窟三期后的风格,与龙门石窟的佛塔更为相似,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云冈石窟三期约30年时间内有个平行发展的阶段,由此也能大致推断石塔 节的雕造时间在云冈石窟三期和龙门石窟开凿之后,即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

  两汉以后,佛教造像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佛教借由造像来吸引大众,当人们在观赏佛的庄严、伟大,菩萨的善良、慈悲之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信仰,故而佛教又被称为“像教”。佛教在经年累月的造像中,逐渐成为 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像石塔节呈方柱形,一般以九节、七节或五节为一组,常表现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或佛传故事等。北魏佛像石塔节应为七节中间 的一节,四面雕刻图案。此件佛像石塔节风格鲜明,刻画精致,吸收了石窟寺中中心柱的形式,对后世佛教造像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石 塔节多样化的雕刻技法和元素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四面均以佛、道造像为主体,占据每面的三分之二,以横线隔断的另外三分之一的矩形空间里,分别辅以 龙、飞天、狮子、骆驼和鹿的图像。与纯粹的佛教信仰相比,作为祈愿的象征物,石塔体现出“祖先崇拜、子孙繁荣、家族平安”等更功利和更现实的社会目的。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外来艺术的简单移植,而是依附传统的神仙信仰和道教信仰,融入中国本土传统的审美情趣和雕刻技法,融和北方鲜卑民族的人体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再创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北魏佛像石塔节:祈愿的象征物-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