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769/1569页 共47029

张恨水与《巷战之夜》

时间:2015/8/9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韦泱


  这册《巷战之夜》旧书,淘来已经好些时间了,放在架上一堆旧书报上,近日偶然寓目,又翻阅一过,亦是家中淘书的意外之喜。

  此为张恨水所著,列《新民报》文艺丛书之二,书名下有“中篇抗战军事小说”字样。书前有作者的序,开头写道:“这部书的稿子,放在故纸堆中,是有相当遥远的日子了。民二十八年,友人编《时事新报》的《春光》,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这部长篇。题目原来是《卫锋》,次年上饶的《前线日报》转载,我又改名为《天津卫》。前者是说故事里的卫杀一节,后者是说保卫天津,而北方人叫天津,根据历史的习惯,是叫天津卫的。略有双关之意。”这段开场白,写出了《巷战之夜》的写作缘起。

  《巷战之夜》写的是在日寇进攻面前,天津和潜山的人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其中写一位普通的教员,在与日军勇敢的斗争中,成长为游击队长,并率领民众狠狠打击来犯之敌。小说主人公是作者抗战的理想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团结抗战之强烈愿望。

  在抗战期间,张恨水共创作了二十多部抗日题材小说,较有影响的如写国统区重庆的《八十一梦》等。而在上海《新闻报》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则是他第一部具有抗日色彩的作品。他的《水浒新传》以古喻今,宣传抗战,在“孤岛时期”受到上海民众的欢迎。毛泽东曾予以评价:“这本小说写得好,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引自《张恨水年谱》)张恨水在此书序中还说:“抗战以来,我虽也写了几篇战事小说,但我不肯以茅屋草窗下的幻想去下笔,必定有事实的根据,等于目睹差不多,我才取用为题材。因为不如此,书生写战事,会弄成过分的笑话。这篇小说的故事,是我一个极亲切者的经历,她告诉我,这是天津将陷落时那一角落的现状。我觉得颇有点懦夫怒立的意味,就把故事略加点染,成了一个长篇。”

  那年代,张恨水写作既勤又多,报刊连载应接不暇。他有个习惯,每次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不论长短,如没有人向他提出出版单行本,他就放下不管不问。而《巷战之夜》不同,发表后的三年中,多次被人提起连载的要求,他就托人誊抄了一份。后来有朋友鼓励他出书,他就把这部现成的小说重作修改,书名定为《巷战之夜》。但又觉得小说的故事,于巷战于夜未能发挥尽致,经反复构思考虑,在原作前面加了第一章,在最后又加了第十四章。这样一来,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就更加满意了,如下文字可以说明他的愉快心情:“这不敢说是画龙点睛,仿佛这就多了一点曲折。正如画山水的人,添一个归樵,添一段暮云远山,或者令看画的人,多一点兴趣吧?!”

  张恨水增写的第一章为“周年纪念”,即巷战开打一周年的天津现状。他起笔写道:“太阳沉没下去了,西边山脚,还有些红晕。蓝色的上空,陆续的露出了星点。这正如日间休息的游击健儿,开始活动起来了。”最后写道:“读者要知道这个纪念的本事吗?下面就是。”如同章回体小说那样“且听下回分解”,这也是张恨水轻车熟路的写作路径。中间各章有“暴风雨将来时”、“流弹横下”、“炸起了中国男儿的怒火”、“天津在被屠杀中”、“月下劳军”等。最后一章是“二周年纪念”,写了巷战之后的第二年情况,前后衔接,首尾呼应。这补写的两个章节,都是根据张恨水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都是有事实依据的素材。有专家评说《巷战之夜》是“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查趋于豪放”之著。

  张恨水(1895—1967)是《新民报》(《新民晚报》前身)的老报人,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作家。由于不属左翼主流文学的所谓“鸳鸯蝴蝶派”,长期被忽略和屏蔽。现在,倡导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的历史观,已开始重新评价包括张恨水在内的一大批长期被打入冷宫的现代作家,并重新确定以言情小说为主的通俗文学家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更要肯定张恨水作为一位正直的作家、新闻工作者,面对日寇入侵、山河破碎的惨状,毅然转变自己的文学观念与创作走向,积极投身抗战洪流。他担任过第一届“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等职。他的抗战小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佳作,其影响之大,值得今日文坛引以重视并深入研究。正如老舍先生曾在《新民晚报》刊文所说:“恨水是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所以我称为真正的文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张恨水与《巷战之夜》-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